张伯驹凭着“予所收蓄,永存吾土”的家国情怀,卖房换购《游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代林良《秋树聚禽图轴》,容庚捐赠,现藏广州艺博院。
■“和合共生——李鸿韦的艺术”日前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
艺术行业观察系列报道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成立了十年的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下称:“艺术品商会”)在年迎来了第四届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向仕杰接任会长,过去十年,他是“艺术品商会”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作为汇聚广州及周边地区大部分活跃艺术机构的组织,“艺术品商会”近一年正进一步壮大,并不断拓宽“传统艺术品行业”领域,搭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全新艺术行业服务链条。为此,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与向仕杰进行了深入采访,他坦言,“讲好藏家故事,是我们新的使命。”
“收藏群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推动力”
收藏周刊:“艺术品商会”成立已经十年,您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去年您接任新一届会长,在对商会的定位上,您是否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向仕杰:我一直有个观点,艺术品市场的主体除了艺术创作者、交易机构更少不了藏家,没有藏家就没有交易,没有交易就谈不上市场,更不会有行业。因此,我们接下来将通过整合各种资源,重点为藏家服务,讲好藏家故事,可以说,这是我们艺术品行业商会新的使命。
收藏周刊:您会如何讲好藏家故事?
向仕杰:收藏家大多都是社会精英,收藏群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每一位收藏家都是社会重要的文化推动者。画廊、拍卖行可能侧重点在艺术家,而我们应该要明确商会这样的平台,站好自己的定位,不仅仅要为已经是大藏家的同行服务,更要承担起培育新藏家的重任,让社会各界更广泛地了解、认识艺术品收藏以及收藏家们的宝贵经验。此前我们没有系统地、全面地梳理藏家的身影,接下来,我们计划用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来梳理由晚清至今与广东有过联系或交流的藏家故事,把艺术收藏作为一条单独的史料脉络进行梳理,希望能勾勒出一张属于大湾区的收藏名片。
体现了文化精英的社会责任感,行动上实践了文化自信
收藏周刊:您如此重视藏家群体是否与收藏历史上也有一些对应?
向仕杰:我们回首过去,各个时期的收藏家为文化推广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收藏家对艺术经典的收藏、保存和传播,作为重要的催化剂,为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张伯驹、王世襄以及容庚都是影响广泛的大藏家,他们曾经肩负家国情怀、民族气节进行收藏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人。到了当代,上海龙美术馆、顺德和美术馆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收藏脉络,同时也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公立美术馆未能涉足的收藏领域。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藏家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果有更多的类似企业或者藏家能与我们一起,分享个人的收藏心得与经验,是能够很有效地与社会互动的,并进一步繁荣我们的文化艺术行业,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欧洲之所以有“文艺复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产阶级的崛起,大收藏家的出现,例如美第奇家族就是“文艺复兴”艺术创作的主要推动者。我认为,民族复兴在于文化自信,而不少收藏家用真金白银收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把他们留在中华大地上,这不仅仅体现了文化精英的社会责任感,更在行动上实践了文化自信。
收藏周刊:梳理藏家史料脉络,价值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向仕杰:通过对藏家的藏品梳理,会发现里面隐含着非常有趣的文化脉络,例如他们会有很多书信的收藏或者古旧照片,有些留有上款的书画作品更能链接出作者与获赠人或者收藏者的关系,梳理起来就是一张当年的社交网。还有的藏家可能既收藏石湾陶瓷,又有潮州的手拉壶,可能还有刺绣或者其他门类,把这些集中呈现,也是该藏家收藏经验的一种文化归纳。
“收藏传承才是文化传承,而并非房子车子”
收藏周刊:你们会以怎样的方法推进这项工作?
向仕杰:一个收藏家三十岁收藏的艺术品和五十岁收藏的,一定会有区别的,甚至反映出不同的人生思考,这些很少人注意,藏家自己可能也少有总结,那么,我们要引导他们分享、提炼、归纳,甚至让他们的儿女后代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热爱收藏。现在儿女不理解父辈从事收藏的现象并不在少数。要让年轻人明白,收藏传承才是文化传承,而并非房子车子。
收藏周刊:过去一年,商会相较之前,在吸纳新成员时可谓拓宽了“传统艺术品行业”的领域,例如加入了科技公司、律师事务所等。虽然我们都似乎明白其中也许跟艺术有相关联,但您能否再具体说说,正在搭建一条怎样的艺术服务链条?
向仕杰:目前组成商会的成员单位主要是拍卖行、画廊、中介机构、经纪人等,以往相对较为单一地理解艺术品行业只是买卖关系,但随着市场的成熟,相关产业链条的机构也出现了,所以,有艺术品保险机构参与进来了,有艺术品法律咨询机构参与进来了,这些都是艺术品在流通中会涉及的一些重要环节,例如办展运输过程的保险,展览期间的保险;还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因此,在过去一两年,陆续有不同行业背景的机构加入,有地产的、有金融的、有科技的等等。我一直认为,一个良性的艺术品行业市场,就应该要有新鲜的“血液”持续进来。
“找到‘元宇宙’与艺术品交易、传播等更好的对接方式”
收藏周刊:去年,在“元宇宙”成为全民焦点时,你们率先推出相关培训课程,引起了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