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惠水县委书记万庆华。很荣幸受到省委的表彰并向大家报告惠水的脱贫攻坚工作,这是对全县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巨大鼓励。
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带领惠水名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县委书记,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初心,最根本的使命,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县委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为使打法精准,我们建立“党政线、业务线、帮扶线、监督线”“四线”作战指挥责任体系,坚持做到精力、人力、财力“三个集中”。一是集中精力,每月至少召开2次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县级领导每周到村工作不少于3天。县委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下管一级到村,深度贫困村脱贫方案逐村过堂。二是集中人力,明确41名县级干部分片区包保、家部门挂帮个村,抽调名干部组建支攻坚队,名干部结对帮扶户贫困户,推动干部下沉到一线、奋战在一线。三是集中财力,从5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产业扶贫,并压缩“三公经费”6%用于脱贫攻坚。4年以来,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98亿元,全部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和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贫困人口下降到0.6万人,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54%,顺利实现摘帽目标,47万好花红儿女由衷感恩党中央、感恩习近平总书记。
始终心无旁骛,苦干实干,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
对惠水来讲,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与坝区相比,基础条件、资源禀赋都差距很大,更艰巨、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不具备脱贫条件的山区群众搬出来。为此,我们在坚决打好“四场硬仗”,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重点围绕“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目标,大规模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我们按照六个坚持照图施工。建立包发动、包服务、包就业、包脱贫的“四包”责任机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探索形成了后续发展“五个三”机制,8年超额完成搬迁计划。我们按照“五个体系”深化落实。不断完善群众就业、就学、文化等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五个体系”,搬迁群众户均就业2.02人,消除零就业家庭,县内务工比例从24%提高到57%,全县名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稳定脱贫。我县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后扶机制得到汪洋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在全国进行推广,中央电视台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进行了报道。
始终瞄准目标,凝心聚力,坚决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按照“五步工作法”学“绣花”,围绕“八要素”抓落实,围绕企业+合作社+农户抓运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注重坝区带山区。充分利用46个亩坝区的优势资源,按照坝区上设施、山地调结构的方式,编制了坝区与山区融合发展规划,组建联村产业党支部,带动深石山区8个镇48个村发展佛手瓜、百香果、皂角刺等产业2.3万亩,覆盖和联结贫困户1.95万人,有力推动山区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通过山区、坝区联动,优质米、花卉苗木、优质果蔬等支柱产业全省规模领先,皂角刺、佛手瓜、百香果等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注重龙头带发展。我们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产业示范基地+脱贫示范户+建档立卡户”产业扶贫模式,先后引进王老吉、味莼园等5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生姜、杨梅汁等产品先后走进日本、澳洲等国际市场。注重合作社带群众。大力推行“村社合一”,将贫困户全部联结到多家合作社,培养多名农村经纪人,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领贫困群众实现了订单收购保底金、土地流转收租金、项目投资分股金、吸纳务工领薪金四条增收渠道。
我们将一以贯之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决完成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和剩余贫困人口清零任务。惠水县即将接受国家抽查组实地抽查,我们一定担负起这份重大政治责任,全力以赴、真抓实干,书写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时代答卷。
文/顾海凇 许邵庭王鲁铨张恒曾书慧
图/张凯邓刚贾智张丽编辑刘添元 胡锐
编审胡莹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