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物孙莉坪余响不绝对现代工笔画的反思 [复制链接]

1#
医院订阅哦!

本版绘画均为孙莉坪作品

余响不绝——对现代工笔画的反思

孙莉坪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日臻成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工笔画建立了一套严整的体系,从而形成工笔画的独特风格。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以固有色为主,有着民族色彩审美意趣。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细腻笔法描绘景物,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得形神的完美统一。工笔画在宋代达到了高峰,随着水墨画兴起,工笔画逐渐衰落。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综合因素所致,但文人美学理论的形成是使工笔画衰弱的重要原因。文人“学而优则仕”,取得功名后成为社会上流,当时的话语权掌握在地位相对较高的文人手中,他们的美学思想“画中有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不求形似”“以书入画”等诸如此类的艺术评判标准和审美倾向,使工笔画的历史地位和生存空间受到排挤。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西方的绘画和理念传入我国,对传统艺术产生很多影响,中国画家对西方文化经历了由表层到深层,由物质到精神的递进过程。在这东西文化的交融中,工笔画找到了自身发展的道路,造型观念改变了,工具材料和技艺有所突破,表现内容也突破了传统做法,工笔画形成了多种风格流派,多种题材观念并存的现象,呈现异彩纷呈的面貌。从全国美展评选获奖数量可以看出,工笔画占的比例非常大,这说明工笔画经历千年兴衰现在又重放光彩了,很高兴看到传统绘画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当我们从这繁荣的背后冷静下来,就发现当下的工笔画存在一些问题。我不妨妄言几句,那就是制作性和对科技的依赖性成为主流,原创性的元素越来越少,千人一面的现象居多,形式多于内容,内容又多于思想,很多工笔画仅止于物象的描摹刻画、堆砌及气氛的烘染,缺乏真情实感,少了中国画本身的文化含量。我认为制作是可以的,但它只能是小技,是一种补充手段,如千篇一律形成群体性,这就对工笔画有害了,也不符合艺术的追求。在对科学技术运用的同时,我们应发扬并牢牢把握住传统中优秀的内容,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对工笔画发展的研究和反思,是想追寻人文精神的演变,并努力将研究与中国当今现实联系在一起,想寻找符合这个时代艺术的新的规范,找到大家可遵守的规范。在这过程中要防止溢美,也要防止对存在问题的估计不足。一讲到规范,有人可能会反感这两个字,其实我们可以仔细想想,历史上任何一种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品,都有其内在的规范。不记得谁说过,“艺术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艺术家就是舞者,镣铐就是要遵循的规范。那些彻底不按常理出牌,东挪西借的作品可能只算偷机取巧的炫耀或自娱自乐的意义更多一些。《艺术哲学》中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正确地了解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一点已经有经验证实;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与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当下对名与利的追捧使得大多数画家一窝蜂地追求获奖作品和市场认可的作品风格,追求感官享乐的人群多于精神层面享受的人群,使得画家专注于技术而忽略内在修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观念慢慢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世界观念。然而,在中国人深层意识中,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在感情上是难以割舍的。中国画是悠久的传统艺术,是在自己所属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有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并具有笔墨为基础的丰富审美趣味,这种趣味是不可抛弃的,是中国画成为独特绘画体系的根本,我认为无论怎么创新,这种根本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就是我们应遵循的内在规范。任何时代,无不是以自己时代的眼光、角度、观点出发来对艺术做出自己的“诠释”。我们审视和反省当下环境中的艺术,它是历史给我们的使命,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事,它是一个民族,甚至是人类的事,它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存在于人心灵中的感情与现实怎样地碰撞与融合,以便对历史,对现在有深切的反思,这也许可以启思引智,借古开今。值得一提的是既然是带有自己时代的眼光、角度和观点,那么我们做出的分析、判断在多大程度上不是主观臆断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从20世纪初至今犹余响不绝,我想这样的回响还将会继续。

艺术家介绍

孙莉坪

江苏南京人。曾就学于金陵科技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现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省国画院特聘画家、省美学学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与左庄伟教授合著《南京历代经典绘画》。

编辑: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