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家出版的书籍,题签里暗藏了什么玄机?
永乐皇帝的*师姚广孝,写下的《三悟》长什么样?
12月29日,南京图书馆推出的“《江苏文库》底本展呈”,吸引了“文脉传承与地域文化——大型地方历史文献编纂与出版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们的目光。他们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阅,拍照……南京图书馆副馆长、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全勤介绍说,这次给专家学者们看的,是《江苏文库》选用的部分底本,从明代一直跨越到民国。
有玄机,
这枚题签里藏了“龙纹”
“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卷第一,布衣臣尹起莘上进……”明代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厚厚的一摞,品相完好。
“明代出版业发达,刻书分为内府、藩府、私家、一般商业刻书等。内府刻本指的是皇家出版,藩府则是诸侯王出版。”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江苏文库》文献编主编程章灿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江苏文库》第三批出版成果中,这部明代皇家出版的古籍,就被选中,影印出版。
《资治通鉴纲目发明》是南宋时期,一个名叫尹起莘的布衣,有感于古今治乱兴亡之变,以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为本,编撰而成。有意思的是,尹起莘虽然是浙江丽水人,但是他长期居住在南京,布衣终生,当时被称为“建康布衣”。《资治通鉴纲目发明》也是尹起莘寄居南京时编撰。
流传至今,宋代刻本已无迹可寻,明代内府刻本尤显珍贵。它有什么高级之处?南图工作人员展示了这部书中的一个细节:她轻轻把掉落的题签弯拱,只见蓝色绫缎上“出现”了龙纹图案。清华大学研究员刘蔷说,这部书不但是内府刻本,并且还是明代内府原装,流传至今,至为珍贵。
明代是十分讲究礼制的朝代,王公贵族们再豪横,也不敢把龙纹印在上面。这龙纹就是皇家出版的标志。
是什么样的技艺,让明代的题签充满高科技?“这是防伪标签吗?”现场,专家学者们探讨了起来。
竹炉诗画,
这场雅集乾隆爷“围观”了
大雪纷飞的日子,要有一场围炉诗话就好了。多年前,就有一场品茗雅集被记录了下来。
年,无锡人、画家王绂因患眼疾,和好友潘克诚,回到家乡,到惠山听松庵的好友性海处静养。一天,他们在听松庵品茶清谈时,正好来了一个湖州的篾匠师傅,这位师傅拜见性海说,“我用竹子给你们制作一个茶炉吧。”不久,茶炉制作成功,它做工精致,上圆下方,长得有点像乾坤壶。竹制茶炉让王绂画兴大发,挥毫作了一幅山水画,并题《茶炉诗》一首。后来又有3位名家绘画了竹炉图……
时光流淌,这样一场雅集早已被忘记。不过,《竹炉图咏四卷前集一卷》却记录了下来。
展览现场,清代的《竹炉图咏四卷前集一卷》吸引了专家学者们的目光。有学者戴上白手套,翻阅起来。翻开,乾隆的《驻跸惠山寺》古诗跃然眼前,上面写道:“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阇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
书内有多幅画作,其中一幅,正中是“听松庵竹炉图”6个大字,周边围着三条龙,其中的两条呈“二龙戏珠”样。“这书中有龙纹是因为有乾隆皇帝的御笔诗。”南图专家说。
这部书是年,无锡知县吴钺把乾隆南巡时在惠山寺竹炉山房赏炉、品茶、观图,以及从明代至清乾隆时期有关竹炉图咏的画4幅,文13篇、诗92首汇编刊刻而成。这部书再现了竹炉图咏的历史。可惜,这部书刊刻后没几年,竹炉图咏画卷及名人题跋都被火烧毁,这本书也成了‘竹炉画卷’留在世上的唯一资料。”专家说。
朱棣*师的原著,
曾国藩幕僚抄写珍藏
南图馆藏古籍,一般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颐养天年”,平时就连工作人员也难得一见。这次展览,难得“一露真容”的古籍,就连专家学者见了也非常激动,叹为观止。
清代赵烈文抄本《三悟》一卷,正楷小字端庄清秀。翻到书的最后,朱红色的题跋,字迹略有一些飘逸,落款“抄并记能静”。书口标记着“能静居钞”。
“这相当珍贵了!他抄的是明人的抄本,书里还有红色校刊痕迹,翻开最后一页,还有他写的跋。你看,他的‘天放楼’藏书印特别大。”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曹培根见到清抄本《三悟》一卷,非常激动,忙给同行的朋友推荐,“缘分!发书评的时候,附上这样的书影,最好了!”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卷首“三悟序”旁,落着“天放楼”的阳文藏书大印,横跨四五栏,非常醒目。旁边还有一列朱红的小字,写着“光绪六年秋”等字样。这本书,仅有钞本传世,南京图书馆藏本为清光绪六年赵烈文能静居钞本。《江苏文库·文献编》在子部将它收入其中,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它的影印版。
赵烈文是什么人?他是常州的读书人,曾国藩的核心幕僚,没有很高的功名,爱读书、有思想、能办事。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他很喜欢收书、抄书,也拥有不少藏书。他的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一部《能静居日记》。
赵烈文抄的这本《三悟》一卷,是什么书?“三悟”指天、地、人三悟。这本书的原作者姚广孝,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师,曾经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洪武十三年,姚广孝从相城席老人处得《三才玉鉴》,做了增减,又附以平生阅历及*中决胜之机,写成《三悟》一书。
98年前镇江旅游指南,
时尚摩登
民国广告,没有现在时尚?那你就误会了。
南京图书馆收藏了一本《镇江指南》,堪称民国“城市旅游指南”。纸张已经有些破损,彩页的广告插图依然十分清晰,带你感受来自民国时期江苏省会城市的时尚气息。看,封面上就有“飞虎牌油漆”的“头版广告”。
89年前的镇江,是什么样的?金山塔高耸入云,金山藏经楼回廊挂落精美,甘露寺廊房旁的石碑上刻着“天下第一江山”,鼓楼关重檐飞起……眼前这些黑白老照片,当年曾是“城市宣传硬照”,如今成了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
广告页面和镇江“风光片”穿插在一起。粉红色的广告页上,画着一位摩登的女子,短发,穿着吊带紧身裙,胳膊上披着一条花布料,高高竖起大拇指……她的肖像上方,写着一段广告语:“这位女士说,大成的料子要算第一……小号觉得未免过誉,还请各界仕女光降……”钟表行的广告上画着一个复古的台式钟,旁边广告语写着“认清时辰”“一日之计在于晨”。
机关团体、公共事业、名胜、交通、食宿游览……这本《镇江指南》,系统介绍了镇江山川形胜、古今沿革、社会状况,它的初版是年。镇江成了江苏的省会,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因此,这本城市指南,也成了畅销书,接连再版。南图这次展出的,是东南印书馆年9月再版的,距离初版时隔9年。
名词解释
什么是底本?程章灿解释说,《江苏文库》的史料编、文献编、方志编,都是专家学者们从大量文献典籍中选出精品,据以影印出版的。那些作为影印依据的典籍原本,就称为“底本”。
文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胡玉梅刘静妍
图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徐洋钱念秋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和现代快报联合推出“江苏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