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学玄览堂读品徐小跃说君子53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乌鲁木齐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news/a_5910012.html

说君子(53)

徐小跃

国学玄览堂(92)

自年7月25日起,《现代快报》读品周刊连载著名国学专家、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徐小跃的国学专栏——国学玄览堂。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或说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为本质的儒家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就是“孝与悌”。你无论行使什么样的道德或说美德,其前提和基础一定是“顺乎亲”的。另外,儒家文化还将此与“知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有德有才,有理想有境界的君子则是实践这一价值观的表率。孝悌与道德的关系,天与人的关系以及君子之德行的关系,儒家经典论述是极为详备的。《中庸》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20章),也就是说,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的品德;想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不可以不尽心地侍奉父母;想要尽心地侍奉父母,就不能不了解人情,;想要了解人情,就不能不知晓天道。这里强调的是君子之德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修身;第二,事亲;第三,知人;第四,知天。而“事亲”则又是沟通“天人”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知,“思事亲”与“思知人”并最终“知天”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思特征。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重视的是“人”天生的“思”的功能及其效用。在儒家看来,这是人之为人的“良能”与“良知”。只有人才具有这种“思”的能力,也只有人能够知道运用这种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将“思”的对象选择了“事亲”“知人”,从而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向着家庭、社会等“人事”方向而用力的。

将人的心性与天或说将尽心知性知天比类和贯通起来的成熟表述是到孟子那里得以完成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完尽地将人的善心呈现和光明出来,就可以认知到人的本性,那么如此就可以认知天道、天理、天命。保存人的本心,养护人的本性,如此也就可以治天了。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始终坚信天道、天理、天命,通过修身来等待天道、天理、天命的赋予和彰显,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心性”代表人的本性;“天”代表天地自然的规律、原则和使命。安身立命既是对人身人命的安顿和确立,同时也是对天道、天理、天命的彰显和落实。由此可见,孟子的“心——性——天”的认知进程及其模式最终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知天”在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中从来就没有形成其“独立”呈现的情形。换句话说,以天地为其代表的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取得过“独立”的地位。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存在“纯自然”这个概念的。老子道家倒是提出了“自然”范畴且解释为“自己的本来样子”,但“自然”即便在老庄那里并没有取得独立呈现的情况。“它”始终是作为人及社会*治“效法”的对象,与儒家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儒道天人相类合一的思想源头都是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的“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灵之德”啊!而这一传统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这一传统也最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区分开来。一般说来,西方文化当然也认为人之为人有其“良能”“良知”的天性,但是,西方文化将这种“思”的对象选择了“思想”“理性”本身,从而形成“思思”的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思德”为其传统的。要之,“思德”与“思思”表征了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特征。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德”传统又总是以“孝悌”之德为其入手处,并扮演和承担起“知天”“受命”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的角色和任务。《中庸》记载孔子所论:“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这里通过舜的大孝、大德、地位、俸禄、名誉、寿考与天命的比类和贯通,来证明孝德的基础性、前提性的决定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个道德及其社会人事的寿夭祸福、事功名誉等要素,如果要论证其重要性,那一定是要与“天”,与“命”关联起来。孔子更引述《诗》经中的君子之德行来加强上述理念。和善而安乐的君子,具有显著光明的美好品德,他使平民和百官都和善相安,所以能够获得上天赐予的富禄。结论是:具有大德的人,必定能够秉承天命。

孝道与天道的贯通反映和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最精当的表述乃是认为孝是天经地义呢!

声明:

本文为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徐小跃授权《图书馆学与国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