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长ldquo晒资源rdquo, [复制链接]

1#
郑韩读报 

家长安慰孩子,也能“卷”吗?答案是能。不仅能“卷”,还“卷”上了热搜。

事情是这样的:成都某小学一班级参加学校举办的足球联赛,踢输了。有学生家长“为了给小朋友打气”,录了一段视频,邀请李伯清、马明宇、姚夏、魏群等当地名人出镜,鼓励孩子。

就是这么一则看起来挺温馨的新闻,在网上传播后,引来一波群嘲,不少人称这是家长在“晒资源”,会加剧校园中的“卷”。要知道,李伯清相当于川渝地区的“郭德纲”,后三位,都是当年的国足明星球员。

这种为人父母者的心情,本不难理解,但真要是孩子们凭实力“卷”,多数人还能接受,就怕有些家长动用自身人脉、资源等优势,强行入戏,助攻自家孩子,让同一班级的学生们有了高下之分,让家长和孩子在老师眼里有了优先级排序。

本来,成人世界里无处不在的“卷”,就让人焦虑、疲惫。如果一方净土的校园,也沾染了这种习气,有人不按套路出牌、整“花活”——哪怕是无意的、好心的,就势必引来效仿者,加剧教育焦虑。最终,所有人都被裹挟,越来越“卷”,无出头之日。

学校说,视频是家长自发拍的,原本只发在班级群,没有有意对外传播。但学校忽视了一个问题:哪怕是在几十人的范围内,传播也具有“公共性”。更何况,群里的每一个大人孩子,都与视频有利害关联。有人被鼓舞,就有人会产生种种联想。

有人将视频传到网上,这个举动本就耐人寻味。它暗含了一种不好明说但又不吐不快的心思,也表达了寻求舆论支持的诉求:家长录视频这种做法,对其他孩子和家长,公平吗?

反对校园里的“卷”,背后是对教育公平的焦虑。此前,人们反感家校群变“拍马屁群”,也是这个道理。不能怪家长们想太多,也不能怪网友们“酸”。

新闻里说,孩子们知道会输后,仍带伤坚持比赛。他们没有太重的功利心,也没有输不起的“玻璃心”。这种可贵的体育精神、赤子之心,反而给一些大人上了一课。

家长大张旗鼓的安慰,不仅没必要,还可能反向助攻,让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体会到“失败”的严重性,有了心理负担。

父母之爱子,风格和方式可以多种多,关键在于,不能脱离孩子这个受教育者的中心,多俯下身去,平视他们的眼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