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家对谈杨黎x李黎言说和个人写作的一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大痤疮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312/8740647.html

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杨黎一直在探索诗歌本质的含义,而不拘泥于诗歌文辞,他始终在倡导一个人应当像身在《诗经》的年代一样写诗,甚至提出“分行即是诗”,这一直在引发争议。就这一话题,栏目主持人李黎与杨黎展开对谈。

PARTONE

李黎:最近有人在网上销售你的NFT作品,我搜索了一下,还是似懂非懂,但肯定是非常新的概念和玩法。这让我想起你和新技术、新概念之间的一些往事:你应该是最早开始做论坛的诗人之一,虽然你更多是在动嘴指挥,但观念和态度很坚定;你对比特币应该也是支持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你有一阵子特别想做一个基于互联网元素的诗人排行榜,阅读量、点评数等等全都被考虑在内,而当时还没有“大数据”一词,虽然这件事没成,但确实可以看出你对新事物几乎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实践。我在和不识北对谈时说过,“橡皮和它的一系列运作,是极其典型的时代的产物,从未放过时代赋予的一切便利和自由,这一点特别重要。”这句话更多指的就是你个人的观念,和新技术的适应。你对科技与人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杨黎:关于这个问题,你问得好,我想多说两句。这个作品是见苇让我抄写的,他说康良用来在NFT平台交易,我不知道卖掉没有。缺钱啊,他比我对新事物更有兴趣(玩笑)。我并不是一个对我不知道的事情,充满了兴趣的人,但我对未来充满兴趣。这是孩子心理,也是成长心理,有这样的兴趣,可以说还活着。只是兴趣是兴趣,能力是能力,它们并不可能有机统一。我就是有兴趣但缺少能力。相反我对我过去的事情知道得多一点,想象也丰富点,但我却没有兴趣。这属于讨厌的那种人,好在我不影响他人。

年,我一个新加坡回来的朋友,告诉我网络、网吧、网恋这样一些事,让我突然之间置身于另外的世界一样。当天晚上,我浮想联翩,整整一夜都沉迷这样的想象中。那段时间,我的愿望就是要在成都开一家网吧,创造一个网络世界。但那个时候,我还不会打字,而且连电脑都不会,甚至从来没有使用过电子产品。好像我这人,就是一个到语言为止的人。关于网吧的事,我到处找人谈,还写了很厚的一册关于要创办一个新型网吧的计划书。许多看了计划书的人,都说写得很好。我也很满足。事情也就结束了。这是我对新事物的渴望,就像干了一件大事。

我还是回到了旧世界的生活里。都过了多久了?到年,我真的和朋友们办起了文学网站,我才开始学会打字,第一次学会发E-mail,学会了使用电脑。一切仿佛早就准备好了。乌青,竖,韩东,何小竹,王敏,都向往那个网络世界。我突然会用电脑,打了字。其实我并没有学啥子。所以我这样认为,过去、现在、未来,它并不是线性的。不仅在它这里不是线性的,在世界那里也不是线性的。我生活在现在,这是我踏实的一面。我和你们是朋友,有关系,有恩怨,有精神,但我沉迷于过去,因为我还是一个旧时代的人,在我整个人身上有很多旧的东西,也就让我对未来、未知抱有幻想,这种幻想证明了我的无能。比如做梦。恋旧之人做的梦一般是过去,渴望未来的人做的梦都很怪。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也是在我身上的一种压力,那个压力一直很大,比动力还大。其原因,就是我对现有世界的不满,现在我总是不愿意生活在现实世界。它的制度啊,条条框框的限制都让我觉得很繁琐,很烦,很郁闷,所以我就想对未来充满想象,对未来有所期待。这是过去和未来的哲学阅读。

比特币出现,我为什么欢欣鼓舞?也是这个原因。凡是没有中心控制的行动,我都很积极。比特币没有中心在控制,跟写诗一样的,我兴高采烈。所谓的新技术,我想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满足,就是它对限制的突破。对时间限制,它能突破,对空间的限制,它能突破,对权力的限制,它能突破,对财富的限制,它也能突破,再也不要你们给我们制定理论和规律。我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与支持新技术的。从哲学上理解这东西,我觉得它就是一条在拓宽的道路。所以说凡是新东西一出来,我就充满兴趣。但要记住,凡是新东西一出来,我充满兴趣,但是我能力有限,我还是要回到我的旧世界。在旧世界里边我很娴熟,就是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没有兴趣。大数据我很向往,过去、现在、未来。但是,我一个诗人,大得起来吗?不过我还是想问,你知道中国有好多人写诗吗?

《祝福少女们》

杨黎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PARTTWO

李黎:一天深夜一位朋友发了一个朋友圈,是一本书和一盏灯的图片,过了一会他在下面回复说:“翻了四十多页感觉一个个都是学杨黎学失败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三层意思,一是很多人在学你,二是很多人学你但都失败了,三是很多人知道学你可能会失败,但还是在学。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杨黎:这是一个苏格拉底似的问题,究竟啥子意思,我得问苏格拉底。人与人必须是互相学习的,不然人类这张脸就长不大。而这种学习,不是好与坏、优与劣,甚至利与弊的单纯关系。它复杂得很。而说到诗歌,没有一个人学另一个人会学失败,如果有,那也必然有人会很成功。我个人认为这都是可笑的。而真正的逻辑是,凡不成功的模仿,就是成功。学我写诗的人多不多,我不知道,但喜欢这样玩文字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这才是重点。

李黎:有人认为,你的诗歌哪怕看上去再直白再口语,也还是有着复杂的语感和情绪的。之所以说很多人学你而不如你,似乎就是少了其中的复杂性,没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阅读期待,而只是停留在文字表层。你怎么理解文本的复杂和形式的简单这种结合?

杨黎: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复杂?由简入繁和由繁入简真有那么复杂吗?诗歌,本身就是简单的问题,修辞才是繁复的。我不想比喻,但我真要来一次。科学是简单的,人文才搞得复杂。快乐是简单的,痛苦才是复杂的。一切喜欢复杂以及复杂的期待,那是性苦闷。

李黎:韩东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杨黎解放了诗歌生产力,这是了不得的事。我特别理解他的意思,因为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进入了一个领域之后,所作所为往往是设置障碍和门槛。你像是横空出世,直接拆除了关于诗歌的几乎所有的门槛,同时,你的诗看上去似乎有三重的功效,一是证明你有拆除门槛的“资质”——很多事都是要看职称的;二是你的诗本身和拆除门槛行为保持了一致,即废话,我也相信你可以写出高深莫测的翻译腔诗歌的;三是你的诗歌基本上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录,“诗史”的意思,只是更民间与日常,其中掺杂的情感和哲理反而在其次了。你自己怎么看待你的诗歌写作?

《灿烂》

杨黎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

杨黎:老韩过誉了,他也谦虚了。我们那几个天才,都对汉语诗歌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后人不可思议的。这就是语感。在成都之前,押韵是褒义词。汉语诗歌的努力,就是为了形成韵律。即使白话文了,所谓大师也要追求新格律题,或者要向民歌学习。仿佛不说儿童歌谣,不三轻四重,就没有文采。当然,这些肉麻的节奏,自然遭到文字自我发展的打击。于坚用他的云南话搞了很久,终于搞出了“丁当,你的名字真响亮”,韩东写出了“有关大雁塔”,于小韦也悄悄感叹“小苏,他又太小”。也包括我的《怪客》。这些完全不同传统诗歌节奏的“反诗歌”,都刷新了诗歌的新的语感。说到我的坚持,我是更强调了诗歌在这方面的意义,过分追求语言的声音的价值。也许错了,也许是真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欢这一逻辑游戏。

李黎: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你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后朦胧诗、长篇史诗等铺天盖地的时候,就能写出《怪客》《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冷风景》等一系列完全不同的诗?如果说在这样的氛围下,写出极具针对性的《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等作品是可以预见的一种对抗,你似乎毫无对抗性,只是捣鼓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准备过程没有?包括知识上的、性情上以及周边氛围的?

杨黎:如果真是这样,那是因为我的孤独和运气。先说运气吧,就是我偶然读到了一些我压根不知道的书,年读弗洛伊德,年读《橡皮》,而在这之前,谁知道他们是谁啊?这些阅读,让一个少年沉默。另一方面,我没有读过大学,社会接触少,我其实年才认识万夏,年才认识尚仲敏,年才认识于坚、韩东。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诗歌已经是啥子样子。而我也很骄傲,为诗歌准备了好多作品。

PARTTHREE

李黎:你是一个特别没有架子的人,说平易近人等等都不足以形容你身上的那种无所谓。有一阵子我特别爱说一个段子,而且最初就是对你说的:我名字里有一个黎,我老婆姓杨,那么以后我们再生一个儿子,跟妈妈姓,就叫杨黎。你对此似乎特别开心,毫无不悦。一般人可能难以承受这样的调侃,会想很多并且体现出来,但你完全无所谓。你对人身上哪些品质在乎,哪些不在乎?还是说什么都不在乎?

杨黎:啥子都不在乎的是神和瓜娃子,啥子都在乎的是能干的人和坏蛋。我显然不是这二种,或者我还没有成为其中一种。我有血有肉,也还有亲疏观(比是非观中国化一点),所以我有在乎。你和我开玩笑(儿子名),我很高兴。一是我刚认识你,对你感觉很好,也就是在亲疏上认同你,你说我们说说这些有什么呢?如果相反,同样的玩笑,放到刚好冲突的两个人上,效果就完全不同。你说这玩笑本身有什么错?换句话说,我认人为亲、是非淡泊,的确也这样过了一辈子。我们是没有天父的孤儿,我喜欢抱团取暖,反对坚持原则,又有多大错?当然有一些品质我很拒绝,比如霸道、愚蠢、贪小便宜和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我一般不咋个和他们喝酒,更不可能谈到诗歌。但如果这个人是张羞呢?那么天才,那些缺点又算什么?

李黎:最近你频繁印制自己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和访谈及文论三大类,我忽然很好奇,你为什么没有写过戏剧?个人感觉那种一个场景下简单但又极其复杂的对话,很适合你的写作。

杨黎:写过的,而且是话剧。我认为,话剧最适合废话写作(笑)。如果机会许可,我还想写许多小话剧。上个世纪末,我在成都一家报纸试过,感觉不错。

李黎:生病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影响?仅仅从诗歌上看,似乎除了多出很多直接的题材外,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你的思维、趣味等等几乎没有被疾病所左右。

杨黎:有的有的,我整个人都在变化。应该的,生命被冲击,也许想法就该变。今后,我也许更平和,更喜欢一些熟人。这事比较复杂,说起来很有社会性和哲学意义。这里说不清楚。有一点我得承认,我之所以到这个地步,是因为我太胆小怕事。从离开银行后(24岁),我就没有敢面对过我的身体。加上年轻力壮,许多问题就被拖下了。说到题材,汗颜,因为病中就没有什么丰富多彩。

李黎:目前你住在成都,据说还要回到南京来,此前你在北京多年,再往前还是成都。此外你似乎没有在哪个城市久居过,这三个地方你比较下来,有哪些特质是和另外两个不同的、你愿意说的?

杨黎:我喜欢有朋友的城市,没有朋友的城市,我不认识。成都、北京和南京,恰好都有我许多好朋友。成都嘛,天生的,我是一个成都人。而北京很奇怪,我不认识它,我在北京生活十几年,我几乎就只认识西坝河、小运、望京、左家庄等几个地方。我喜欢小地方。如果偶尔出门,去了南三环,我感觉像出了一趟远门。去的地方少,对生活更充满期待。

对谈嘉宾

李黎

年生于南京郊县,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供职于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拆迁人》《水浒群星闪耀时》。《读家对谈》栏目嘉宾主持。

杨黎

年8月3日生于成都,第三代诗歌运动代表人物。出版的诗集有《小杨与*》《五个红苹果》《一起吃饭的人》《错误》《找王菊花》等。

编辑:张垚仟

?copyright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董晓

梁鸿鹰

树才

小海

虹影

蒋韵

阮仪三

康震

张欣

东西

张新科

韩东

汪朗

陈彦

大头马

程永新

苗怀明

梁鸿

南帆

俞律

胡学文

邵丽

程杰

吕德安

许钧

冯骥才

王尧

万玛才旦

王彬彬

*子平

田晓菲

赵本夫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路内

赵敦华

杨雨

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蒋广学

于坚

徐风

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贾樟柯

*荭

范金民

臧棣

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西蒙·范·布伊

多米尼克·西戈

严歌苓

格非

许子东

鲁敏

马原

叶舟

葛剑雄

韩青辰

张纪中

叶兆言

闻人悦阅

刘震云

白先勇

阎连科

池莉

张怡微

朱德庸

韩松

马伯庸

笛安

李洱

梁晓声

王大进

孙甘露

包慧怡

郭爽

刘晓蕾

孙频

孙惠芬

祝勇

班宇

毛尖

吴俊

陈楸帆

蔡骏

叶弥

*菡

刘亮程

迟子建

徐则臣

顾彬

刘东

理想国

放下手机,逃离操纵你的“二手生活”

桨声灯影里的“南京叙事”

专访

战地记者焦翔:我眼中的中东之殇

你在他乡还好吗?当代都市青年心理健康指南书单|愿我们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向北方,向着光明的方向|书单|文明与病*之间,只隔一个航班的距离张清华:解梦,探知人性的秘密

麦舟的朋友圈:一位考古学家的日常

张道一:孔子见老子,带了一只雁

清宫档案

乾隆帝的一天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么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

袁凌:在别处,书写时代留下的刻痕

杨筱艳:《山海情》背后的南京小学英语老师

扶霞·邓洛普:给西方人写中国菜谱

当代未婚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婚姻大事

李静睿:喜欢有点俗气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l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