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11月8日,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
这一天,既是重温理想、感怀使命的节点,又是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起点。过去一年中,从城市街道到乡村田野,从抗击疫情一线到抗洪救灾现场,江苏新闻人一次次地俯身大地,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生动、饱蘸深情的中国故事、江苏故事,描绘出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奋斗图景。
回眸一年走过的路,是总结沉淀,自省自励,亦是在展望未来,积蓄力量,向着新的目标再进发!
聚焦“百年”,用心用情讲好党史故事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围绕这一重大主题,如何讲好百年党史故事,让普通百姓既动情入心又有时代共鸣,这是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考验。一年来,江苏新闻工作者深挖党史资源,用深情的笔触书写党史故事、中国故事、时代故事。
今年7月至10月举行的“百年征程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画卷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展览中的余幅照片,定格了很多普通人的历史瞬间。为此,新华日报启动了“寻找老照片里的你”的主题策划,通过网络、热线电话等方式,向大众征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
这些老照片既是一份国家记忆,也是个人的私家相簿。通过走访,记者得知——当年受周总理接见的南京“小红花”,今天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当年费孝通在“江村”调研的家庭,今天见证了开弦弓村迎着春风走向小康;当年从小作坊“破冰”的江苏第一家个体工商户,今天已成为年营业额超万元的企业……新华日报一系列的跟踪报道还原了老照片背后的历史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每一个个体的美好回忆,更是中国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生动缩影。
3年的跟踪采访,3年的陪伴,宿迁日报社记者裴凌曼历经上万公里行程,用30多篇稿件,完整地还原了一位老人“归队之路”。“姑娘,我要找党。”年,裴凌曼接到了张道干老人的求助。年,张道干在一张绵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张道干所在的地方党组织遭到破坏,从此失去了党员身份,此后大半生,他都在寻找党组织。多年来,裴凌曼用一篇篇报道、一次次采访帮老人“寻路”,年,她终于联系到了老人当年入党的见证人,同年宿迁市委常委会同意恢复老人的党籍。裴凌曼始终记得,党籍恢复仪式上,93岁的张道干颤巍巍地举起右拳,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老人临终前,将一枚党章颤巍巍地放到了裴凌曼的手心,那一刻裴凌曼泪流满面,“归队的路,他走了70年。那一刻,我理解了信仰的力量。”
如东作为中共中央最早认定的革命老区之一,有近名英雄儿女把生命热血抛洒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但其中90%以上的烈士没有留下照片等影像资料。如何让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不被历史遗忘?如东县融媒体中心打造了短视频党史系列节目《小陆说党史》,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如东英雄儿女的奋斗历史。采访中,节目主创、如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陆高林深受触动,“《小陆说党史》节目记录了那些曾经年轻的人们,并将红色基因传给我们年轻人,作为一名记者、一名年轻党员,接续奋斗正当时。”
落笔成史,传递中国故事的温暖和力量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江苏新闻人勇敢逆行,他们扛起相机,举起话筒,敲击键盘,落笔成史,用一个个真实的战疫故事,传递中国故事的温暖与力量。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这是许多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今年年中,新一轮的疫情突袭南京、扬州,新华报业第一时间组建了特别报道组奔赴一线。离病毒越近一步,危险就意味着增加一分,一年半前曾深入武汉前线采访的记者王拓,此次再度请战出征。“在武汉、南京和扬州,我去过出现过阳性感染者的小区,医院的发热门诊,和病人的最近距离仅仅是一米,危险可谓是无处不在。两次出征前,总有人问我,怕不怕?坦率地讲,当然怕!但我们是新闻人,疫情就是命令,在疫情面前,绝对不能后退。”在王拓看来,记者是大时代、大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自己有责任把这些感人的“江苏故事”记录下来,“何其有幸,我能亲眼目睹这样一个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何其有幸,我能现场见证这样一种伟大抗疫精神!”
危机之中,一些平凡的人和事,总给人神圣的感动。扬州暴发疫情后,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记者陶勇毅然选择“留守”在了“风暴眼”——扬州首例确诊病例密接所在的广储社区。在这个封闭小区里,陶勇每天都被一些微小而温暖的行为感动着——社区网格员透过车窗,向隔离的一家三口比心;志愿者为几百位空巢老人定制三餐、按时送饭、健康监测;社区副主任连着20多天没回家,忘记孩子生日,深夜补发的朋友圈收到了潮水般的祝福……陶勇用笔和手机,记录下一个封闭社区与疫情鏖战的点点滴滴,发出了《坚守在防疫“前哨”》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新闻是我所能向社区工作者表达的最高敬意!”在“风暴眼”里的20天,陶勇共制作了近50分钟的视频作品,其中多个片段被央视、“学习强国”等平台选用。
“南京的夏天异常炎热,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浑身被包得严严实实,两次都热中暑了。”说到这,南京广电集团融媒新闻中心记者朱皙润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今年7月23日,朱皙润和同事进驻南京禄口封控区。在抗疫一线,朱皙润记录现场,捕捉感动,采写制作了广播、电视、移动端等各类稿件上百篇。其中,微纪录片《禄口37日》,网络点击量突破百万。除了日常完成一线的报道任务,她还在自己拥有10多万粉丝的短视频账号上每日更新《朱小记战疫手记》,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融合创新,把握新生态下的传播“密码”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主题,主流新媒体如何创新思路,创制出生动活泼、入脑入心、受到用户欢迎的新媒体产品,是一道时代考题。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对此进行了深入策划,年12月23日,《听·见小康》栏目正式上线。
一年多来,《听·见小康》开着“小康幸福车”、提着“小康留声机”、带着“小康照相馆”,走遍江苏13个设区市及江苏对口支援帮扶的五省区,用笔触、镜头和话筒,记录下百余位小康讲述人的故事与心声,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含量、有传播流量的融媒作品。最终,《听·见小康》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梦想,那就是用全新的形式向受众呈现多彩的江苏、奋进的中国。”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记者朱威说。
《听·见小康》的创制,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坚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收获的“硕果”之一,也是江苏媒体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一个缩影。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年,江苏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的“转型路上”迈出了自己踏实而坚定的步伐。
青年是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受众,中国共产党百年芳华要怎样拍,才能成为青年人最爱的打开方式?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出品、“现代快报+”针对年轻一代受众信息需求特点,制作了“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系列短视频,全网总传播量已达31.5亿次。短视频征集了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30所高校的30个青年讲述人团队,每一集视频由一个提问开场,比如“进京赶考”出发地在哪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在哪里提出的?从创意策划,到拍摄剪辑,短视频都紧紧围绕一个“懂”字下功夫、做文章。
一台摄像机、一名文字记者,就能完成报纸、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