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苏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复制链接]

1#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93377.html

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委和人民*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已经省委、省*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府办公厅

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构筑文化高地,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根据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在各级*委和*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下,江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大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跨越。思想理论建设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显著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和新型智库建设富有成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持续居各省(区、市)之首。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学习贯彻*的十九大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宣传广泛深入,舆论引导能力持续提升,主旋律更昂扬,正能量更强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全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治教育持续加强,江苏大地上孕育的革命精神广泛弘扬,王继才、赵亚夫等重大典型形成强烈示范效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经验”产生广泛影响,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超过15%,创成全国文明城市29个,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文艺精品创作更加繁荣,话剧《雨花台》、苏剧《国鼎*》、淮剧《小镇》、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歌剧《鉴真东渡》《拉贝日记》、长篇小说《刻骨铭心》、短篇小说《七层宝塔》、电影《解放·终局营救》、电视剧《春天里》、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等艺术精品广受好评,“紫金”文化品牌、“扬子江”文学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推进、江苏段成为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江苏文脉整理和研究工程成果丰硕,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江南文脉论坛等影响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江苏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加快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书香江苏”建设蓬勃开展,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0.2%,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实现行*村应急广播全覆盖,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共享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管理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顺利实施,文艺院团改革更加深入,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推开,省电影集团成功组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10%以上,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文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效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深入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持续拓展,中国故事、江苏故事广泛传播,美好江苏形象更加彰显,江苏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有效实施,“文化苏*”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切实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建设走在前列,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二)机遇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构筑文化高地的关键阶段。*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省第十四次*代会明确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文化强省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既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也面临新课题新挑战。要看到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强省建设面临新的更高要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迫切需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供强劲精神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迫切需要加快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迫切需要运用新技术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加快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江苏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江苏文化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省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城乡、区域之间文化发展仍然不平衡,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亟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有待提升,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待充分激发,文化发展水平、文化领域治理能力与现代化建设新要求还不相适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定文化自信,深刻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勇于探索新路,努力开拓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新境界。(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跃升,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在率先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四)基本原则“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的全面领导。坚持*管宣传、*管意识形态、*管媒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提高*治判断力、*治领悟力、*治执行力,确保文化强省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全体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共同富裕。——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文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服务大局。把文化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和推进,主动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功能作用。——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建设,统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与安全,提高文化领域治理水平。(五)主要目标展望年,与江苏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范例相适应,全社会文化自信、文明程度将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更加凸显,江苏文化形象更加鲜明、软实力显著增强、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建成文化强省。锚定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理论武装工作体系更加健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形成高度自觉,新时代*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持续深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取得重要进展,学科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学术原创能力显著提升,培育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学术名家,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步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省市县媒体贯通的主流舆论格局基本形成,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省主要媒体整体规模实力、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建成一批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市县新型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奉献奋斗蔚为风尚,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先进典型持续涌现,凡人善举层出不穷,所有设区市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达90以上,注册志愿者占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超过18%,所有设区市和60%以上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所有县(市、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原创能力大幅提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不断推出,获重点文艺奖项数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五年创作出版有全国影响的文学作品10部、推出原创舞台精品剧目25部以上、精品主题出版物50种以上,出品有较大影响的电影50部和优秀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听作品共部以上。——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城乡公共文化活动场景和空间广泛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优质便捷高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书香江苏”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到6次左右,全民阅读指数达76,智慧广电乡镇(街道)建设实现全覆盖。——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成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带和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成2个以上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8个以上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以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弘扬有力加强,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文化基因理念得到深入阐发,“吴韵汉风”“水韵江苏”文化特色更加彰显,长江文化、海洋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现,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打造一批高显示度的江苏文化标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宣传格局更加完善,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权明显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深化拓展、交流品牌更具知名度美誉度,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累计15个以上,江苏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两效统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生产经营投资机制更具活力,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和*策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综合行*执法规范高效,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更加健全、队伍结构更加完善,文化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人才活力充分激发,开放包容、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文化人才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入选国家重点培养计划的文化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富有国际竞争力、服务支撑力、示范引领力的文化人才高地。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推进思想理论建设(一)坚持不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持续用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断推动新时代*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推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持续完善巡学旁听等制度机制。加强和改进基层*员冬训工作。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研究、学理性阐释和学科性建设,加强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等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深入实施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深化理论宣讲品牌建设,实施“百姓名嘴”培育工程,推出一批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持续办好“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深化理论舆论融合传播,打造理论宣传新媒体矩阵,提升*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能力。建好用好“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网络学习宣传阵地。(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建设社科强省。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布局和资源配置,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科,建设一批一流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扶持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支持新文科建设。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打造高水平学术研究团队,推出一批标志性优秀研究成果。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点实验室,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科类协同创新中心。努力培育和建设国家高端智库,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智库发展格局,更好推进*智对接和决策咨询成果转化。发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导向激励作用,持续办好江苏社科界学术大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化工程。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中文学术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社科管理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和成果考核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联合约束机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建设,加大对高品质学术期刊的社会宣传力度、品牌保护力度。实施江苏社会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基层社科联建设。制定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专栏1思想理论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建立健全集中攻关、集成创新机制,重点建设一批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打造理论研究平台、成果传播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决策咨询平台、人才培育平台,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集群建设:力争新增2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建设一批全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培育点,鼓励地方*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结对共建,带动提升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选调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进行研修,培训人左右。全媒体理论宣传矩阵建设:支持省主要媒体开设理论专栏,持续办好新华日报《思想周刊》、省广电总台《时代问答》、群众杂志社《群众要论》等,打造一批理论宣传品牌栏目,提升*报*刊、电台电视台理论传播能力,建设好新媒体理论传播平台,推动省主流新媒体办好社科理论栏目。实施一流学术期刊提升工程,加强高校、*校学报和社科联、社科院学术期刊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社科理论名期刊名栏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优势学科建设,重点遴选和培育40个左右优势学科。实施新文科培育计划。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社科协同创新中心、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实施社科原创能力提升计划,设立原创学术成果奖。加强江苏人文社科优秀成果海外传播,实施对外交流“学术大使”培育计划。深化数字社科平台建设,推动社科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新型智库建设质量提升:推动新型智库专业化、特色化、数字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引导和鼓励智库聚焦专业领域开展“一库一品”建设。调整优化智库布局,促进各类智库有序发展。推进智库与实际工作部门开展战略协作,推动智库设立*策观察点、*策实验室、实践研究基地。开展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改革试点,创新智库成果认定、职称评定、评价激励办法。优化智库峰会、青年智库学者沙龙等智库建设平台载体,探索打造智库建设的江苏样本。“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建设:加大推广使用力度,每年新增用户万左右,到年全省总用户数超过万。加强平台内容建设,增强聚合力传播力,提高管理运行规范化水平。建好用好一批市级学习平台和学习强国号,推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建成全省“第一融媒体”平台。(三)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领域辨析引导能力。健全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风险防控机制,严格落实各类阵地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责任,深入开展“扫*打非”工作。深化在巡视巡察中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在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时,注重了解考察对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全面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进一步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更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一)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持续办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嘱托开新局——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等专栏专题。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等,策划组织全媒体新闻行动。实施精品内容生产培育计划,创新项目制组织形式,每年遴选一批优质项目给予重点指导支持。做强优质内容板块,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节目。创新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吸引更多网民和专业工作者参与内容生产传播。实施“最江苏”短视频工程。组织实施纪录小康工程,建设省级数据库,加强展示传播。探索与长三角城市建立跨区域、常态化新闻协作机制。改进加强新闻阅评工作,完善新闻阅评体系、报刊审读制度。引导主流媒体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二)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构建省市县三级媒体贯通的主流媒体传播矩阵。省级媒体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新媒体品牌,提升融合生产、信息聚合和技术引领等能力。市级媒体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出更有影响力的融媒体产品。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路径,加快建成县域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打造自主可控的传播平台,推动移动客户端特色化发展,探索完善“新闻+*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增强用户黏性,提升覆盖面、影响力。加强传播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确保适合管用、安全可靠。深化主流媒体内部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再造,逐步形成一体化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支持主流媒体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建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综合评估体系。专栏2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程重点移动客户端培育:注重规划引导,加强资源整合,明确地域内、媒体内不同移动客户端特色化定位。支持交汇点、荔枝新闻实施辐射全国战略,打造全国“第一方阵”新闻资讯平台;支持“我苏”深耕江苏、辐射长三角,打造一流新媒体资讯和服务平台;支持紫牛新闻建设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社会民生类新闻客户端;支持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与省委新闻网融合发展,持续扩大**网群服务平台移动传播覆盖面;支持现代快报社建设自主可控的新型移动客户端;支持江苏有线“视界观”打造便民快捷、具有广电特色的“视频+*务商务剧务”新平台。引导市、县级移动客户端精耕本地内容生产,强化综合服务和社交互动,本地用户覆盖率达40%以上。新兴传播技术研发应用平台建设:创建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加强与媒体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对接,推动前沿科研成果率先落地转化。高标准建好用好中国(江苏)、中国(苏州)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支持省主要媒体联合基础电信运营商建好用好5G融媒体实验室,支持省广电网络公司建设广电5G融合接入应用创新实验室,建好中国广电5G核心网南京节点。支持新华日报社建设省*媒信息云平台。支持群众杂志社建设*刊全媒体传播高地。建好新华日报社智媒体实验室、省广电总台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实验室等。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建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动态化综合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媒体融合效果评估结果和优秀建设案例,构建以移动客户端为龙头的移动传播矩阵,打造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不断拓展“媒体+综合服务”广度和深度。在融合生产流程再造、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加强创新探索。强化省级“荔枝云”技术平台技术支撑和服务功能,推动省市县媒体信息数据互通、服务资源共享。(三)提升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健全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联席会议机制。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完善省市县三级应急联动处置机制,有效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支持主流媒体建设舆情大数据中心,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制定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实操手册。探索建立科学的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案例库。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工作,建设省*府新闻办发布厅,提升网络*务信息发布水平,增强议题设置与策划能力。强化**负责同志新闻发布和舆情回应意识,加强新闻发言人系统性、专业化培训,加强新闻发布团队和相关智库建设。加强传媒监管工作,依法规范媒体采编经营行为。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基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面向全体*员开展*史学习教育,面向全社会开展*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伟大建*精神、*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深化革命精神研究阐释和实践教育,培育和弘扬赓续红色血脉、蕴含时代价值、彰显奋斗力量的新时代江苏精神。抓住重大纪念日、节庆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广泛组织开展仪式感强的宣传教育活动。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动态管理机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化工程。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二)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化道德讲堂品牌建设。健全完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各类典型选树制度。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持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和“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深化拓展“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丰富提升“童”字系列美育活动品牌,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百千万”行动,推动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深化“志愿江苏”建设,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办好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成立省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化“诚信江苏”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持续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网络公益事业,建立健全网络诚信规章制度,强化网上道德示范引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定期开展道德国情省情调查,推出高质量专题研究成果。探索建立公共*策道德风险和道德效果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治工作,突出做好基层单位、城乡社区、“两新”组织思想*治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创新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网络平台。(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坚持创建为民惠民,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延伸。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设区市示范带动所辖县(市)开展全域创建,完善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监测发布制度,将网络文明建设情况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评选标准。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制度化开展乡风文明指数测评。制定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广泛组织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工作特性的创建活动。扩大文明家庭创建覆盖面和参与度,增强文明家庭示范性带动性。推动文明校园创建向高职、中职和民办学校覆盖延伸,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文明校园创建全覆盖。全线展开、全域覆盖、全面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发挥功能作用,提升运行质效。深化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行动。专栏3道德风尚建设工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立心固本行动、铸*育人行动、载体建设行动、氛围营造行动,举办中国共产*成立周年、*的二十大召开、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等重大庆祝活动,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礼敬国旗、国歌、英雄”等主题活动,推动全省50家左右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提升,新命名20家左右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5家左右省级基地升格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雨花台红色基因库、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数据库等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引导行动、公民道德实践养成行动、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行动、公民道德建设融入社会治理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健康、有你有我”教育实践,广泛开展遵规守约教育实践活动,评选表彰名左右江苏省道德模范,推出个志愿服务省级示范站点,所有设区市制定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试点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每个设区市至少创成1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文明乡镇占比达50%以上、设区市级和县级文明村占比分别达50%、65%以上;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省级文明单位中的占比达10%,全国文明单位总数保持全国第一;乡镇级以上文明家庭占比达35%;县级以上文明校园占比达到60%。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全县域为整体,以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城乡全覆盖、活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与江苏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媒信息云、融媒体中心等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服务交互响应、高效联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家庭、学校、*府、社会相统一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健全“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机制,打造“少年志”学习成长平台,实施少儿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动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设设区市全覆盖,构建一级预防、二级干预、三级治疗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示范基地个、精品课程0门,每年惠及中小学生10万人。五、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加强创作规划引导。丰富完善江苏文艺创作题材库,加强“五个故事”题材资源的挖掘整理、推介发布、创作孵化,构建重大题材创作规划体系。健全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大题材发布推介、重点项目评估论证、重点作品创作跟踪推进、优秀作品营销推广机制,出台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办法。充分发挥省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江苏艺术基金等激励引导作用,完善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扶持和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不断健全文化文艺产品评价体系。创新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文化艺术*府奖、江苏文艺大奖、紫金山文学奖等评选机制,办好紫金戏剧文学奖相关活动,强化文艺评奖对创作的导向引领。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有重点地组织对重大创作主题、重点文艺作品、热点文艺现象进行评论引导,办好评论报刊、网站、栏目等,推动形成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二)创作文化文艺精品。着力推动文化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探索建立名家大师领衔创作机制,推出一批“现象级”作品。围绕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迎接*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实施“代表性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创作计划,推出一批能够叫响全国、走向世界的精品力作。突出抓好大运河、长江、海洋等题材文艺创作。建好用好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推出一批优质剧本,培养一批优秀编剧人才。开展文学+影视创投计划,发挥江苏文学、舞台剧优势,成立江苏文学影视戏剧转化中心,推动跨界融合转化,打造高质量影视精品。加强江苏重点电影创作选题规划,推进多题材、多类型、多样化电影创作。专栏4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建*百年”主题文艺创作:组织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和主题出版物,举办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美术书法作品展览。推出纪实文学《雨花台》《雨花忠*》(丛书)、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昆剧《瞿秋白》、锡剧《烛光在前》、扬剧《阿莲渡江》等,摄制电影《童年周恩来》《守岛人》《觅渡》、电视剧《数风流人物》,制播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等。“五个故事”现实题材创作:围绕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疫故事,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故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故事,走出去、融入国际循环的开放故事,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故事,挖掘整理、发布推介一批文艺创作题材,规划一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推出5-8部反映“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火热实践的文艺精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强化对舞台艺术创作的扶持力度,每年评选一批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扶持剧目,推出10部左右优秀作品、2-3部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艺术佳作。建设省级中国歌剧创作中心。“记录江苏”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重点打造电视剧《数风流人物》《人世间》《王牌部队》《北上》《父辈的战场》《张謇》《江河之上》、电视动画片《丁香花》《槑好时光城南忆事》《范公堤》《你好!辫子姑娘》、电视纪录片《小康江南》《那一年,我们正年轻》《家在小桥流水间》、网络视听精品项目《跳跃的青春》《元龙》等。电影精品创作:以“出好片子”为中心任务,以承接服务新时代电影“一号工程”为牵引,推出重点电影选题规划,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创作打磨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创作生产格局。着力推出《澎湖海战》《惊天救援》等优秀影片。出版精品创作:实施精品出版“攀峰”行动,抓好国家、省重点出版物规划系列项目,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研究丛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童心向*·百年辉煌主题绘本系列”“中国大运河专志系列”及《大运河画传》等重点图书,打造《江苏文库》《全清词》《全清戏曲》等大型出版项目。重大题材美术精品创作: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策划组织重大题材美术精品创作项目,推出“百年江苏”“百年征程”等系列美术精品。重大主题报告文学创作: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策划组织重大主题报告文学创作项目,推出《向时代报告——中国小康江苏样本》《向人民报告——江苏优秀共产*员时代风采》《向未来报告——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率先启航》等系列报告文学精品集。(三)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提升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紫金合唱节等“紫金”系列文艺品牌影响力。办好扬子江作家周、扬子江诗会、扬子江论坛等“扬子江”系列文学品牌活动。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南京森林音乐会、抱石风骨·中国画双年展、悲鸿风度·油画双年展、散之风神·中国书法双年展、江苏省优秀美术家系列展等品牌活动,办好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支持海内外优秀文化文艺产品在江苏首发、首演、首播、首映、首展。支持建设东方娃娃绘本博物馆。鼓励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打造特色生态文化品牌。(四)提升网络文艺发展水平。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建立优秀主题网络文学作品项目库,提高网络文化原创能力。举办扬子江网络文学周、扬子江网络文学作品大赛、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评奖、长三角白暨豚原创网络视频大赛等活动,推进网络文学谷、网络作家村建设,推动知名网络作家工作室落户江苏,打造全国网络文学重镇。推动文艺评奖向网络文艺创作延伸,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引导,建设好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大力培育扶持网络文艺新人新作。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标志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构建现代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成一批“城市文化客厅”和小剧场,支持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参与5G新基建工程,实施广电5G网络江苏覆盖工程。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光纤化改造。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东区域中心。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优化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鼓励建设数字博物馆及专题博物馆群。完善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保障机制,鼓励提供夜间文化服务。完善剧场布局,加强剧院资源整合。(二)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策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更多向农村倾斜,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促进城乡文化均衡、融合、共享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办好保障文化民生实事项目,深化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开展优秀剧目展演。实施“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提升“送、种、育”文化实效性。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开展高清电视普及行动。创新农村公益电影发行模式,推动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增效,加强室内放映点建设和影片内容供给,完善村民选片机制。大力推进乡镇影院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继续办好江苏书展、江苏读书节,全面建设“书香江苏”。大力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分析、评估反馈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公共文化精准配送平台渠道建设,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完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实现供需在“云端”“指尖”有效对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打造数字文化场馆矩阵,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公共文化数字化产品研发供给力度。推动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优化数字化阅读内容和服务供给。开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应急广播体系优化升级。构建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内容作品共享机制和交流平台,提供内容生产、公共服务、版权交易、产业合作“四位一体”综合性服务。(四)构建多元投入参与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府购买与资助目录,建立健全*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机制,积极引导支持各类主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运营、社会化发展。扶持相关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文化志愿服务新模式。鼓励激励群众自办文化,拓展群众文化参与度。进一步加大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公共文化供给,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专栏5文化惠民工程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江苏革命历史纪念馆、南京国际和平博物馆(南京国际和平中心)等主题场馆建设,推进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建设及故宫南迁文物库房改造,推进江苏省文化馆新馆、江苏文学馆、江苏社会科学馆、江苏省自然科学技术馆、南京图书馆战略储备馆建设,实施工人文化宫建设(改造)工程,筹建江苏戏曲博物馆、中国电影资料馆南方分馆,筹建江苏传媒学院、江苏戏剧学院,推动筹建电影学院,谋划推进新金陵画派美术馆、江苏书法馆等特色场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拓展: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建立联动机制,线上线下开展阅读分享、大师课、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艺术普及活动,建设好扬子江文学驿站和校园文学基地,组织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等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社交中心,培育“粉丝”文化社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推动高校文化场馆对社会开放。广电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提升:推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优化升级,健全覆盖网运行管理、运维服务体系。完善“省-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应急广播体系,推动应急广播在城乡社会综合治理、数字乡村建设、文化信息传播、民生服务等领域普遍应用。开展高清电视普及行动,加强省、市级播出机构高清制播能力建设,实现市级以上电视频道高清全覆盖,推动有线电视4K高清终端全面普及。书店书屋建设:推进实体书店业态形式、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打造一批主业与多元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复合式文化场所。推动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加快高校校园书店建设。乡镇影院建设:配合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电影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电影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苏南地区乡镇基本覆盖、苏中苏北有条件的乡镇建有影院的目标。探索基于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乡村公益电影放映模式。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博物馆、遗址公园、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赓续乡土记忆。推动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鼓励乡村举办“村晚”、开展乡土特色文艺创作,探索建立乡村文化交流交易平台,建设乡村文化成果库,创建特色文化之乡。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制定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强化规划引导,打造特色集群,建设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挥文化创意引领功能,建设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办好“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和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建设。发挥沿运河城市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建设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带。实施江苏电影发展行动计划,加大省内电影资源整合力度,支持无锡建设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园区,加快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扬州光线、常州西太湖等影视基地和江宁科幻谷建设,打造完整的现代电影产业链。推进江南戏曲影视基地建设,打造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摄制、省电影局戏曲电影摄制基地。办好中国·江苏太湖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峰会、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完善江苏省网络游戏管理服务平台,吸引集聚游戏类龙头企业落户江苏。推进江苏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和版权示范城市、示范单位、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办好江苏(南京)版权贸易博览会,实施“优秀版权作品产业转化计划”。规范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龙头作用,做大做强民营文化企业,培育20家百亿级、家十亿级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突破00家。专栏6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扬子江创意城市群: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为主轴,打造南京全国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和网络文学之都、苏州国际时尚设计之都、无锡全国“数字影都”、常州“主题乐园之都”和现代文化旅游装备生产基地、镇江区域性工艺设计中心、扬州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泰州全国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基地、南通国际家纺设计版权贸易创新区,重点建设南京-无锡-扬州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南京-苏州-南通创意产业集群。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带:以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为主脉,打造纵贯全省的运河沿线城市文旅长廊,整合沿线古镇、园林、水工遗存、河*机构遗址、美食、民俗、曲艺、民间工艺等文旅资源,设计精品文旅线路,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与上海、浙江、安徽协同协作,打造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共同办好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培育江苏文化品牌赛展矩阵,助力长三角全球文化产业亚太门户建设。在出版内容生产、数字电影制作、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设备制造等领域保持领先优势。促进长三角广电网络数字经济产业联盟高质量发展,推进联合制作、联合采买、联合播出平台建设。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做强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力争建成8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家左右文化和科技融合领*企业,培育家左右创新能力较强的省级文化科技重点企业。我省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含提名奖)数量全国领先,推动5家以上文化企业上市。打造特色项目载体:有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形成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库。重点建设数字出版云平台、“演绎云”数字化平台、仙林荔枝文化创意园、苏州大禹数字文化产业中心、重大主题出版物专用绿色油墨研发生产基地等产业项目,大拈花湾文化旅游康养、南京金牛湖主题乐园、中闽花海田园综合体、南通苏通长江生态文化旅游园、镇江电竞文创产业基地、泰兴*桥琴韵小镇、东海水晶小镇等文旅项目。(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数字产业规模化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动漫网游等产业,鼓励全国知名网络文化企业落户并设立研发中心,培育数字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增长点。积极发展基于文化大数据的新产品、新服务。依托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平台资源,建设数字文化应用场景实验室、数字文化生态示范点,推动各类主体参与数字文化应用场景设计。加快建设智慧广电生态体系,提升新业态新模式承载支撑能力。推进国家级5G数字戏曲实验室建设。加快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鼓励网上书店创新发展。办好江苏印刷业创新发展博览会,支持高端印刷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促进印刷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电影院先进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提高下一代数字影院覆盖率。支持建设常州网博视频进出口溯源数字化产业基地、苏州黎里纪录片产业基地。(三)建设高标准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构建更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将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产品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文化资源多次开发、多重效益。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重大共性技术研发,打造一批文化创意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文化融合领*企业,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办好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南京(国际)动漫创投大会。制定实施金融支持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推进省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服务中心、特色机构建设,争创国家文化金融服务示范区。实施金融支持电影三年行动计划,完善“苏影保”专项电影金融服务,出台电影金融风险分担*策,探索建立完片担保机制。用好紫金文化产业基金、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和*府专项债券中大运河项目资金。推动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加强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建设,加强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支持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健康发展。(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具有江苏特色和行业示范效应的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开放型文化和旅游业制度集成创新高地。实施壮企强企工程,大力培育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集团,推动建设省级综合性文旅集团,扶持培育细分领域“冠*”企业。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加快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遗产旅游、研学旅游等提质升级,大力发展海洋及滨海旅游。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建设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好用好“苏心游”江苏省全域旅游数字化平台。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催生新业态,形成新产业链。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长江*金旅游带、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等载体,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世界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旅游廊道,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国家级、区域性的新型“文旅商圈”。加快建设徐州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支持连云港建设国际邮轮母港,打造江苏省日韩游客集散中心及文旅合作基地。推动传统景区更新迭代,培育新型景区业态,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文化体验乐园。开发精品文旅线路,丰富特色文旅产品,培育3-5个全国知名的旅游演艺项目。扩大文旅对外开放合作,实施“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亚洲旅游促进计划,培育一批入境旅游品牌和国际旅游精品项目。专栏7文旅品牌培塑工程“水韵江苏”品牌形象推介:拍摄“水韵江苏”整体形象宣传片,推进“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新标识推广应用,开展省际文旅营销推广行动,建设省、市、县协同互动的品牌集群。建设“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和对外交流精品项目库,举办中国旅游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开展系列文化旅游交流,在国际知名旅游网站、杂志和主流媒体加大推广力度,选聘一批“水韵江苏”友好使者。“千年运河”文旅品牌培育:推动沿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办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文化展示、特色节庆活动,实施工业遗存活化利用工程,打造世界遗产研学游、漕运盐运文化观光游、水运水利工程科普游、古城古镇记忆游、考古遗址探寻游、红色文化传承游、民族工商业体验游、非遗文化感知游、运河美食品位游、风光休闲度假游等10条文旅线路,集中推出“运河百景”文化旅游精品,打响江苏“千年运河”国际旅游品牌。“畅游长三角”文旅品牌塑造:建立长三角文旅协作机制,推动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先导实验区。整合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开发跨省市中短程旅游线路和产品,共建充满活力的旅游文化市场,推进苏浙皖生态旅游和全域旅游协作。策划长三角“高铁+”旅游产品线路、“高铁+”跨省主题游线路,实施“高铁+”自由行专列行动计划,打造“畅游长三角”特色品牌。“大美淮海·缤纷文旅”文旅品牌打造:发挥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用,推动区域内城市旅游同城化,建设文旅融媒体联盟、景区营销联盟、旅行社合作联盟、博物馆联盟等文旅协同发展联盟,联合举办文创产品征集评选、“一山一水两汉三孔精品游”、徐州宿州商丘两汉文化精品游等活动,打造连云港滨海文旅线路,共同培育“大美淮海·缤纷文旅”区域文旅品牌。(五)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推动消费模式创新,加速消费产品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线上线下消费联动,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支持“云游戏”“云旅游”“云娱乐”“云展览”“云剧场”和共享消费等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打造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商场等文化消费示范项目。实施文旅消费扩容提质工程,放大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带动效应,新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2个左右、试点城市2个左右,建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0个左右、省级集聚区30个以上。依托城市商业综合体、大型文旅景区等打造一批文化体验园、体验馆、体验厅,建设融文化创意、度假休闲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高品位步行街。鼓励各地制定促进消费优惠*策,完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持续办好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加强文旅消费便捷支付示范区建设。八、加强系统性保护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一)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和资料库,实施《江苏文库》数字化工程,持续办好江南文脉论坛、汉文化论坛。做好修史修志工作。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公园,推动考古走近大众。实施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建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完善文物、历史建筑、古典园林等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机制。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引导各地创新举办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推进江苏古典园林保护和传统造园技艺传承记录工程,推进昆曲、锡剧、扬剧、淮剧等地方戏振兴和保护工程,实施数字戏曲进校园工程。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挖掘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名医、名方、名术、名药挖掘保护应用,加强古籍文献整理和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等流派研究。推进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明清城墙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构建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水平。支持连云港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江苏行动计划。启动江苏文学史料、档案征集整理工程,编纂出版《江苏新文学史》。推动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资源共享。(二)传承发扬革命文化。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工作,丰富江苏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内涵。积极参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推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新四*纪念馆等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护制度机制,分批次公布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分期分批推进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改造工作,推动相关单位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载体。加快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立法保护,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扎实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扬工程,成立红色文化协同研究中心,提升江苏红色文化标识度和知名度,培育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批江苏名人红色旅游地,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线路。(三)加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名城名镇保护修复、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和岸线空间资源优化,打造先导段、示范段和样板段。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四类主题功能区,建成一批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和运河文化空间,丰富文化传承、教育传播、服务体验等功能,搭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推动成立中国大运河学会,办好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推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促进运河文化国际传播交流合作。设立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区。(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加强长江江苏段文物发掘整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要文物资源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策划特色展览,推出一批艺术精品和文创衍生品。组建长江文化专业研究机构,开展系统性、跨学科、集成性研究。加强上下游省市联动,整合全流域资源,围绕红色文化、遗产研学、生态体验设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打造长江全域旅游产品推介营销展示平台,推动沿线城市文旅产业合作与交流。发掘利用江苏境内长江沿线历史文化景观,建设长江文化廊道,形成“一廊多景”的文化格局,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主客共享的滨江城市客厅,打造滨水人文展示空间。精心组织开展长江主题群众文化、体育赛事活动,实施长江文化全媒体大型新闻传播行动,持续打造长江文化品牌。专栏8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立健全大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成江苏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加强沿线重要文物考古、研究与认定,推进清口枢纽遗址等12个重点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好用好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创办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启动中国运河史研究工程,编辑出版“中国大运河故事丛书”,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建立大运河文艺创作题材库,创排话剧《运河人家》,拍摄纪录片《中国大运河》,组织合唱交响曲《大运河》全国巡演。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创办中国大运河文化节,组织大运河体育系列赛事,开展运河文化嘉年华、“新年走大运”、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等群众性活动,实施“千问千寻大运河”传播行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功能分区,加快徐州窑湾、宿迁龙王庙、淮安清江大闸、扬州三湾、镇江西津渡-新河街、常州青果巷、无锡清名桥、苏州平江路等核心展示园,徐州蔺家坝-北洞山汉墓-荆山桥、宿迁中运河、淮安里运河、扬州湾头-瓜洲、镇江长江口-谏壁船闸-金港运河大桥、常州大明厂-万安桥、无锡环城古运河、苏州环古城河、南京天生桥-石臼湖、泰州古城护城河、南通古代盐文化等集中展示带建设,高水平建设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标志性工程,规划建设洪泽湖博物馆、镇江江河交汇博物馆、常州大运河名人文化博物馆、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等,加快徐州、淮安、扬州、苏州等市非遗展示中心建设,打造20个运河文化空间。长江文化建设:完善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长江江苏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认定,建立长江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和档案,设立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识别系统。推进长江文化协同研究,举办长江文化高峰论坛,编辑出版“长江文化研究丛书”。成立长江文化建设城市联盟,举办长江文化节等主题活动。设立长江沿线精品文旅线路,培育打造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组织开展长江主题文艺创作,推出反映沿线生产生活风貌的文学、影视、美术作品,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深化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力争到年推出《江苏文库》0册图书,推进《江苏文库》数字化。设立江苏文脉传播中心。把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探索推出江苏文脉图谱,组织编写乡土教材与科普读物。打造江苏文脉展示和体验空间,建设江苏文脉大讲堂,组织各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江苏地域历史文化题材创作,围绕江苏文脉主题搭建文创交流展示平台,促进优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开展江苏文脉主题阅读活动。精选《江苏文库》成果赴海外交流展示,做好“江苏文化译林”海外宣传推广。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制定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培育一批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开展博物馆评估定级,支持南京博物院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馆。推动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举办“文博场馆奇妙夜”等优质展览和品牌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文化保存、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国际交流等功能。支持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等建设博物馆城,实施南通博物苑提升工程,建设张謇企业家精神展示馆,丰富提升张謇生平专题展。(五)保护传承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扩大苏绣、园林、昆曲、云锦、紫砂、梳篦、秦淮灯彩、琴筝等江苏特色民间文化元素符号影响力,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加大对节庆礼仪、服装服饰等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加强饮食、地名、方言、民歌等文化整理研究和活态利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江苏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将传统工艺列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推进全省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建设。九、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江苏文化国际影响力(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用好国内和国外、中央和地方媒体,突出网络外宣,构建外宣媒体矩阵,开展分众化精准化国际传播。持续加强中外媒体合作,加强紫金国际台、“我苏”英文频道、“江苏国际在线”等网络平台建设,提高“美好江苏”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传播力。办好外媒访苏环省行、中外媒体摄影采风行、海媒粉丝线下行等活动。利用海外数字化人才和技术资源,着力构建多媒体、跨平台的传播媒体网络,增强“数字化落地”能力。(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周边国家为重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渠道和平台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举办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持续开展“感知江苏”“同乐江苏”“符号江苏”“发现江苏”和“江苏中华文化云课堂”“江苏文化嘉年华”等特色活动,提升“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海内外影响力。推动江苏文艺精品走向海外,赴欧洲举办“中国昆曲江苏周”等活动。深化广播影视、出版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实施中柬互译计划,推进江苏文学名家名作外译和海外推广。全面提升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影响力。积极对外宣介中国的和平理念与实践,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作用,推进和平学研究成果外译工程,举办南京和平论坛。加强国家公祭对外传播,建好用好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数据库,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海外巡展。推进江苏社科外译项目,支持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拓展外宣主体,推动智库对外发声,深化中外学术交流,支持企业、民间力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完善江苏文化影响力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建立江苏省中华文化走出去项目库,打造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专栏9江苏文化影响力提升工程构建对外传播媒体矩阵:深化与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央媒国际传播合作,配合国家主场外交和高访活动,在海外主流媒体推出专题专版。充分发挥外宣平台作用,用好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做强外宣新媒体产品群。深化省内媒体国际合作:支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亚洲地区主流媒体合作推送江苏专版。支持省广电总台紫金国际台与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主流媒体合作,金陵之声与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电台合作,建设国际华语广播带。江苏视觉形象建设:推进江苏图片库二期暨江苏影像资源库建设,建设全球视觉形象研究和传播中心,对外传播文化标识和城市形象。江苏文化标识推广:实施江苏文艺精品海外推介行动、江苏文学海外推介行动、淮扬美食海外推介行动。推动海外苏州园林建设,打造江苏文化对外展示窗口。争创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和节点城市参与合建中医药海外中心,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企业外宣拓展:依托柬埔寨“西港特区”、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中韩(盐城)产业园等平台,借助商缘人缘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形象展示。积极推动江苏走出去企业承担人文交流项目,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重要合作成果,展示好中国形象、江苏形象。(三)促进对外文化贸易投资。积极拓展对外文化贸易投资渠道,构建展览展示、电子商务、图书译介、影视合作、版权交易等文化贸易平台,扩大图书、影视等核心文化产品出口规模,增加创意设计、数字影视等新业态出口比重,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制定完善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策措施,完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据库,加强无锡和苏州工业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探索设立海外文化贸易促进平台,推动文化技术标准、装备制造走出去。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支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参加国际性展览展示交易会,大力拓展海外文化市场。实施江苏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走出去”工程,打造“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平台、动漫国际交流交易平台、视听产业国际交易服务平台。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文化行*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按照*企分开、*事分开原则,推动文化行*管理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在*委和*府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监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基础性制度。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市场有序开放制度,探索行*审批服务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文化领域行业组织改革和建设。深化国产网络游戏属地管理和书号调控核发差异化两项试点。完善新闻记者职业资格管理,推动实现媒体采编人员管理全覆盖。(二)分类推进文化单位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创新,探索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离改革试点。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单位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文化文物单位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制度,落实和完善文化文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和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探索建立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将省文交所国有文化产权交易纳入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效规范国有文化产权交易行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完善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监事、高层管理人员设置,制定外部董事选聘和管理相关制度。建立健全体现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规律和管理要求的激励制度,探索国有上市企业股权激励、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员工持股,稳妥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和特殊管理股等试点工作,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进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完善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办法。建立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体系和*策保障体系。积极参与“全国一网”整合,推进广电5G一体化发展。培育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十一、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加强*治和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建引领,坚持*管干部原则,加强宣传文化单位领导班子思想*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升*治判断力、*治领悟力、*治执行力。坚持*管人才原则,加强对文化人才的*治引领、*治吸纳,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奋斗·奉献”主题教育培训。持续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建立完善蹲点调研、挂职锻炼、集体采风等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名师带徒”计划。持续推进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二)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推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制度。推进文化名家影响力提升行动,探索建立紫金文化名家工作室和江苏文化人才发展研究院,培养造就高水平创作人才。实施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80后”“90后”文学人才培养工程。打造G42沪宁沿线文化人才项目,推动长三角区域文化人才共建共享。实施基层文化人才轮训计划,建立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培训体系,提升基层文化人才能力素养。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民间文艺社团、业余队伍和文艺骨干的培养扶持力度,着力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充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三)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创新文化人才工作理念和举措,优化文化人才*策环境、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优化文化人才引进机制,面向海内外引进文化领*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更多文化名家和艺术大师。完善文化人才使用体制机制,通过项目制返聘和推荐担任省*府参事、省文史馆员等,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开通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绿色通道,探索人才培养激励新途径。健全以品德、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完善学术、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探索建立具有特殊贡献的文化企业人才特别奖励制度、文化企业人才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开展优秀文化人才“群像群塑”活动,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文化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专栏10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系列紫金文化人才:面向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等领域,着力培养一批紫金文化名家、紫金文化英才、紫金文化优青,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苏*”。提升文化名家影响:为获得紫金文化奖章的戏曲代表性人物组织作品研讨会、进京演出或省外巡演,为获得紫金文化奖章的著名书画家组织作品研讨会、进京办展或省外巡展,为著名作家作品进京召开研讨会、出版专集。实施“名师带徒”计划:组织文艺名师与英才、优青师徒结对,通过单独指导、集体培训、集体采风、重大成果奖励、作品研讨和个人展示展演等途径,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人才。引进百名青年优秀文艺人才:依托国家特殊支持人才计划、省“双创计划”等,面向省外分期分批招聘引进名我省紧缺的标志性高端青年优秀文艺人才,特别是舞台表演、编导、营销策划、文学创作、书画创作人才。组织文化人才培训:分级分类分批对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新闻媒体骨干、文艺骨干、文化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专业进修和业务探讨,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负责人组织轮训。十二、强化保障,确保规划有力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委和*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相关目标任务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议事日程、财*预算。坚持和完善*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宣传部门归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配合、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的工作机制。*委宣传部门加强统筹指导,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抓好本系统本领域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网信、文旅、广电等部门抓好各自领域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发改、财*、自然资源、商务、税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落实有关*策。(二)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把文化作为重点支出领域,按照财*事权和支出责任做好预算安排,持续加大财*投入力度,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大力支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工程项目如期建成。加大*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扶持*报*刊、电台电视台、时*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加强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发展。(三)强化*策支持。全面落实中央及省促进文化改革发展各项*策,完善财*、税收、金融、用地等文化*策协同体系,加强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财*支出优先投向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推动金融资本优先支持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建设等。落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税收*策、宣传文化增值税优惠*策。对国有文化企业内部全资、控股子公司间进行的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等,按规定落实特殊性税务处理*策。落实实体书店相关扶持*策。(四)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文化立法、执法、司法与文化体制改革重大*策衔接,健全文化领域法规体系,不断提高文化领域法治水平。落实《中国共产*宣传工作条例》。研究制定出台文化产业、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应急广播、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大运河遗产保护、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修订文物保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等地方性法规。贯彻落实广播电视、出版、版权、电影、互联网信息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志愿服务等法律法规。加大文化市场综合行*执法力度。加强文娱领域综合治理。(五)维护文化安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健全文化安全体系,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筑牢文化安全屏障。提升管网治网能力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推动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文化领域安全生产,构建全方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六)强化考核评估。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关配套*策和细化措施,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完善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动态评估体系,严格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策、重大改革举措定期对账督办机制。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导检查,适时开展评估,研究解决改革中的新问题,推进各项工作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取得实效。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年12月30日印发

来源: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编辑:行晓艺

审核:张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