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平线征程5卖爆理想L8首发,国产大 [复制链接]

1#

作者

德新编辑

王博

一代传奇车型理想ONE功成身退,L系新车L8、L7接棒。

L8和L7,可以理解成理想ONE换代后的五座和六座版,比ONE更大、配置更高、智能化更强,售价区间覆盖.98-9.98万元。

L9上月刚刚实现了月交付破万,L8、L7的畅销应该也是比较确定的局面。

不过与老大哥L9不同,L8和L7按智驾和智舱配置,又分成了两个版本:

Pro版,采用时下主流的座舱与智驾配置。智驾搭载地平线征程5芯片,标配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

Max版,算力更大冗余更多,为后续升级预留了更大的空间。智驾采用双OrinX芯片,传感器、执行器配置也有对应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L8的标配车型,也就是L8Pro,恰好是地平线征程5的首发量产车型,这也是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第一个量产案例。

征程5的发布时间晚于英伟达Orin,此时距征程5芯片发布也才一年零两个月。征程5同Orin一起上车展开同场竞技,无论从上车规格、时间周期以及质量都是从前未有的。

我们比较关心的是,L8和L7发布上市背后:

理想和地平线如何实现了国产大算力芯片的首个量产?

国产大算力芯片上车,是否足够能打?

征程5如何拿到众多的车企定点?

征程5开启量产定点,到底意味着什么?

1.理想L8Pro,国产大算力芯片首发量产

在L8和L7上,理想尝试开始将智驾和智舱配置标准化。Max版车型搭配ADMax+SSMax的组合,Pro版配ADPro+SSPro,差价4万元。

我们主要看看AD部分。

ADMax采用2x英伟达OrinX芯片,搭配禾赛AT激光雷达,配转向、刹车、电源安全冗余;

双OrinX芯片提供Tops算力,加上激光雷达、摄像头的配置更高,对应能力上限也更强,可以支持到城区道路的导航辅助驾驶。

ADPro采用单颗地平线征程5,标配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

地平线征程5算力Tops,这套方案性价比颇高,据说成本只有OrinX的一半不到。理想给这套硬件标配目前主流的高速NOA功能。如果跟时下支持高速NOA的MobileyeEyeQ4方案、英伟达Xavier等方案比,征程5有相当不错的性能剩余。

对比ADMax和ADPro,从一些关键指标上看,主芯片应用的地平线征程5并不输于Orin。

核心逻辑是,征程5的架构设计主要是面向智能驾驶领域的AI计算,也就是一个垂直的专用领域,而英伟达芯片要兼顾整个通用计算领域。因此在一些应用效率上,征程5要好于英伟达Orin。比如征程5的单位有效算力实现的处理速度超过FPS(FramesPerSecond),在处理最先进模型(EfficientNet)自动驾驶场景下核心任务时,各精度下的计算性能与能效较英伟达Orin均有显著优势。

我们倾向认为征程5的这套硬件,在高速NOA以及后续的功能上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尤其地平线已经展示了基于征程5的城区辅助驾驶demo。

从短期数据看,便宜4万元的Pro卖得相当不错。

据车fans《理想L8上市5小时一线销售快报》,统计了理想L8上市后部分门店短时间内的订单,几乎全是Pro版。

理想L8是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第一个量产项目,也是国产芯片与国际高端芯片同台竞技的少数案例,是中国智能驾驶芯片证明产品能力的绝佳机会。

理想L8交付后,L8Pro和L8Max各自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智驾能力,以及两款车型的常态销量,甚至有可能影响车载大算力芯片市场的走向。

2.征程5:6家主机厂定点,0万以上车型为主

实际上,对理想来说,这是理想和地平线征程芯片的第二个量产项目。

第一个项目是款理想ONE与征程的合作,前者基于征程实现了前视万像素摄像头的全球首发。

公开信息是,款理想ONE与地平线征程的量产合作项目周期只有8个月。据了解,搭载征程5的理想L8Pro项目周期只有6-8个月。

好在基于征程的量产合作,双方有大量的量产经验可以复用。比如款理想ONE采用了前视万像素摄像头,理想L8Pro也是同样配置,这部分软件算法可以很好地复用。

地平线认为时下智能汽车创新的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而理想作为头部的造车新势力,以产品高度聚焦著称,并且内部决策速度很快。两家在快速、周期短,但非常重磅的商业合作中,积累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对地平线一侧,理想L8Pro的量产,还只是开始。

理想L8发布前后,地平线更新了芯片出货数据,两代征程芯片征程2、征程累计出货超过万片,征程芯片全系获70+车企前装定点。

毫无疑问,征程5是国内量产进度最快的大算力芯片。

用地平线的话来说,征程5拿到了「汽车市场百TOPS算力芯片全球唯二的量产门票」,另一家就是英伟达的Orin系列。

紧随理想L8Pro/L7Pro之后,征程5还将迎来密集的量产:

比亚迪多车型,基于单J5计算平台,年QSOP;

上汽集团多车型,单J5/双J5,年Q/Q4SOP;

自游家,双J5,年Q4SOP;

一汽红旗多车型,多J5,年Q4SOP;

某华东主机厂,双J5,4年SOP。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大部分车型都是0万元以上的车型。据说,国际主机厂合作方面,也很快会有好消息。

.国产大算力芯片上车,必须像「六边形战士」一样能打

征程5,是地平线在年立项研发,在年7月发布的大算力芯片。

从推出到目前一年出头的时间,就拿下6家车企的量产定点,而且紧接着Q4即将迎来首款量产车的交付,速度可以说非常惊人。

「一个芯片成功流片,拿到车规和功能安全认证,只是开始。芯片做出来点亮,才做了不到一半的工作。真正的考验,只有量产阶段才能暴露出来。」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CTO*畅在最近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分享。

而对一家车企来说,计算平台选择的试错成本非常高。

即使现在一些车企有五六百人级别的智能驾驶团队,在一些相对成熟友好的平台上进行开发,干一年多是常态,以致于不少车型上市之后还没有完整的智驾功能,需要OTA开放。

按人员、时间和平台开发资源估算,这类投入以数亿人民币计算。因此车企在选择新平台时非常需要勇气,既需要对平台的能力进行验证,也需要有充足的开发资源支持。

从芯片公司的角度,提供一颗大算力芯片,除了算力、效率、能效比、安全性等基础素质上能打之外,需要友好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生态,以加速合作伙伴和车企设计方案、推动量产、推出功能。

地平线智能驾驶产品线产品规划与Marketing负责人吕鹏告诉我们,「(与市场迫切希望推出新产品的期待相比),当前行业的开发交付效率太低了。我们希望通过软件和工具链,对芯片的能力进行闭环验证,降低开发难度和交付成本。」

在征程5之前,地平线已经有两代芯片的量产经验积累,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工具链和开发者生态。在征程5上,可以提供:

芯片开发套件

量产级硬件参考设计

软件开发平台

参考算法

AI工具链与云端开发平台等

比如在硬件端,地平线将围绕征程5的核心器件参考方案授权给了家IDH伙伴,共同开发域控制器参考设计。这样获得定点之后,IDH基于Tier1或者主机厂对器件的个性化要求,快速推动域控制器的硬件设计、改进。

地平线本身有很强的软件算法能力,征程5在今年4月份已经完成了实车环境下城区复杂场景自动驾驶的官方闭环验证。地平线甚至可以提供免费的接近量产级的算法,让车企能快速验证芯片的能力。在软件方案上,除了地平线本身提供智驾参考方案支持外,其与轻舟智航、鉴智机器人等众多的智能驾驶公司建立了合作,可以提供在行业里实力较强的、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AI工具链可以支持主机厂将原有的算法模型迁移到征程5平台。根据地平线的数据,在征程5上,客户算法模型首次迁移的成功率在80%以上,这样支持客户「丝滑」地切入到征程5的新平台开发上。

总之,一颗能量产的大算力芯片,要像「六边形战士」一样能打。征程5看起来推出只有1年,实际上背后有7年三代芯片的积累。

4.征程5量产,高阶辅助驾驶普及更近一步

可以预见,明年将有大量搭载征程5的智能化车型上市。在征程2、征程之后,征程5的量产开启,国产智能驾驶芯片上车迈入了新的阶段。

在此之前,车载自动驾驶大算力芯片市场仅有英伟达Orin等少数产品,以征程5为代表的国产芯片,在提供敏捷本土化支持的同时,也给了车企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时下高阶辅助驾驶的量产进展不算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方案的硬件BOM成本颇高,用户对高阶辅助驾驶的了解、体验不足,感知不强烈。而理想作为头部的新势力车企,通过与核心零部件公司的合作,推出高阶辅助驾驶标配的策略,很大程度上能形成高阶辅助驾驶在用户端的突破。

国产大算力芯片上车大潮来了,高阶智能驾驶的普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快一点。

后续,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比如征程6,目前这颗芯片仍在设计阶段,预计将在/4年发布。

征程6将覆盖高中低端的车载应用:

高端版本具有Tops以上的算力,与英伟达Thor展开正面PK;

入门款则具有高性价比,可以覆盖到10万元级以下的市场。

尽管芯片尚未流片,但目前已有大量的车企对征程6非常感兴趣。地平线内部认为,征程6从推出到落地,会比征程5更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