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南通的蔡奶奶突发高热,并出现了肺炎的症状,三院感染科团队抽丝剥茧,仔细探究,发现引起症状的“元凶”为时下流行的鹦鹉热。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很快就转危为安,痊愈出院。4月7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日前,71岁的蔡奶奶在家人陪同下特地来到发热待查门诊,向感染科汪美华主任及其团队当面致谢。
△医院就诊袁丹丹晨光/摄
据了解,入院时,蔡奶奶已反复间断发热一月余,精神萎靡,体温高达40℃,生命体征极不平稳,胸部CT提示:左肺下叶炎症。
“我们需要找出导致肺炎的原因,直击病原学开展精准治疗”,感染一科主任汪美华主任医师查看病人后立即带领科室团队抽丝剥茧分析病情。据患者反馈,自己曾在1个月前去过一趟花鸟市场,买了两只鹦鹉,可没过几天,两只鹦鹉相继出现腹泻后死亡,将其处理后没多久就出现高热伴头晕、乏力等症状。结合患者病史、病情表现及相关检查,凭借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汪美华主任意识到蔡奶奶极有可能患上了鹦鹉热。
在经过纤支镜肺泡灌洗送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后,结果证实了专家的判断:致病“元凶”正是鹦鹉热衣原体。
△检测报告袁丹丹晨光/摄
病因明确后,汪美华主任带领医疗团队及时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辅以护理团队悉心呵护,蔡奶奶病情显著好转,没多久就顺利出院了。
专家科普:
全面认识“鹦鹉热”
汪美华主任介绍,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疫,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psittaci)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鹦鹉、海鸥、鸭、火鸡等鸟类或禽类,人类多通过吸入疫鸟羽毛或粪便的粉尘、含有病原体的气体,被鸟禽啄伤或密切接触患病的动物而感染,同时存在人传人的可能。鹦鹉热潜伏期为3天至数周不等,主要引起高热、寒颤、头疼、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呕吐、腹泻等,可导致衣原体肺炎,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
与由病*导致的新冠和甲流、禽流感相比,鹦鹉热的致病来源是衣原体,其传染性并没有新冠、甲流、禽流感强,治疗方面也有特效药物可杀灭衣原体;此外,鹦鹉热临床症状与呼吸道疾病症状类似,没有特异性,诊断相对困难,但若患者近期有接触过生病的鸟类、家禽等动物,应考虑本病可能,一经确诊,应及时选择抗生素治疗,以期尽早恢复。
大部分患者经及时诊断,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少数重症患者或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患者,恢复较慢,或引起重症肺炎,亦或脑炎、心脏瓣膜炎、肝炎等肺外感染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据相关文献统计,若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病死率可升至10~20%。
预防方面,汪美华表示,由于鹦鹉热主要通过鸟禽传播,所以避免接触是主要的预防方式;大多数鸟禽感染鹦鹉热是没有症状的,也有一些会出现精神差、厌食、羽毛竖起或凌乱、眼和鼻分泌物多、腹泻等症状,部分鸟类可快速死亡,因此,见到这样的禽类应尽快处理。
如果必须接触鸟禽或从事相关工作,应严格佩戴口罩、勤洗手,做好鸟舍的消*、不使用鸟类制品,同时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有发热、畏寒寒颤、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通讯员缪幼菡现代快报+记者严君臣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