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160212/4769995.html中国气象报记者刘钊持续降雨、水位高涨、开闸泄洪……防灾减灾,离不开精准的预报,而预报则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和把控。对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决策气象服务支撑首席刘娜而言,让数据更准确、更好用,是一份当仁不让的职责。保障数据服务不缺席早7时,刘娜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自动分析程序已将过去96小时的天气实况数据整理好。在汛期,刘娜的一天,就从制作一份气象数据服务快报开始。接下来,她要赶在8时的早间全国天气会商前,按技术规范订正数据、完善表格和图片,完成这份重要的文件。很多人在看过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后,也许会心生好奇,过去几天的天气到底如何?是否和预报一致?而对于气象工作者,了解过去几天的天气实况更是尤为重要。这份气象数据服务快报,将过去96小时的天气过程、重点区域实况、观测数据质量、数据服务情况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可以视作过去4天天气状况的小总结。每逢汛期重要天气过程,气象数据服务快报从不缺席。几年来,已经制作了期(截至7月19日)。“比起几年前,已经幸福多了。”刘娜坦言,最初开始制作气象数据服务快报时,全流程都需要手动完成,因此为了赶在早间会商前完成,值班人员需要在清晨5时赶到岗,抓紧一切时间制作。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资料室基于国家气象业务内网,完成气象服务快报自动化流程升级,将原本需要近三个小时的制作流程缩短到了1小时以内。另一方面,快报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一开始,单纯统计降水量等基础信息就需要很长时间,如今,快报中不但涵盖了这些基础数据,还兼顾了隐患点信息、灾情数据等综合资讯。如同汛期变化多端的雨情、汛情,值班工作也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挑战。对于刘娜和她的团队而言,保证数据的准确可控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处理流程中突然出现的错漏数据、解决质量控制中的漏网之鱼……这样的工作每天都在进行。从源头管控到流程中严格把关,他们努力所做的,就是要让数据中的错误越少越好。因为只有基于准确的数据,才能得出准确的预报。刘娜(左一)和同事商讨产品制作。追求技术进步不停歇技术的进步,让刘娜和同事的汛期值班生活减少了几分痛苦。“现在,数据可以自动统计,图表也能自动生成,而且今年的数据质量明显好了很多,订正工作量也相对减少了。”刘娜说,这一方面是由于观测端数据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的进步。虽然效率提升了,不必再因为值班“起早贪黑”。但刘娜依然一如从前一样忙碌——从简单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才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新产品的研发。刘娜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的项目“强对流天气AI应用训练基础数据集”,如今正在稳步推进,第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个强对流天气个例及其对应的观测资料已入库。这个数据集着眼于预报领域的国际性难题——强对流天气预报,致力于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打造一个最全、最好用的数据集,以便在预报中取得突破。刘娜坦言,这项工作需要下“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从浩如烟海的观测数据中逐一挑选出合适的数据。另一项她参与其中的工作,致力于把在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中获取的数据,与气象观测数据结合起来,制作出多源数据集。对于观测站点密度不足的青藏高原而言,这样的数据集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观测的空白,为智能网格预报和各类服务业务提供支撑。这项工作做起来也并不简单,由于许多数据是从外部门取得,数据标准、格式都不尽相同,将其融为一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虽然陆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刘娜从不居功。“都是大家一起努力取得的。”刘娜说,自己的工作虽然忙碌,但比起在防汛抗洪一线的值守与奋斗还是轻松许多。她希望通过自己对更高质量数据的孜孜以求,为精准预报增一分底气,助前线防汛减一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