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德国作家来华参加论坛不解中国居然有作协eqnwzflf
TUhjnbcbe - 2020/7/19 12:09:00
白癜风什么不能吃

德国作家来华参加论坛 不解中国居然有“作协”


论坛现场,中德作家戴着同声传译耳机,分席而坐。莫言并不容易接近,君特 格拉斯、赫塔 穆勒这些德国文坛 众神 也没有到来。但中德作家都表示理解: 第一次嘛。 (社科院外文所供图/图)德国作家大多严谨而学究。克莱谢尔1980 年来到上海,遇到流亡上海的犹太人。此后三十年,她走遍全世界主要的档案馆,搜集关于1.8万上海犹太人的史料,直到2008年才完成小说《上海,远在何方》。(克莱谢尔供图/图)原标题:作家还要走红毯?太可怕了 中德作家论坛 有点尴尬面对隆重的歌舞表演、被媒体重重包围的红毯,中国作家处之淡然,德语作家们却惊慌失措。莫言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话筒塞到克莱谢尔面前,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德国作家们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中国居然有 作协 这样的机构。摄像机对准乌尔苏拉 克莱谢尔,照相机闪光灯也闪个不停,把这位德国作家吓坏了。2013年9月1日,由社科院外文所、柏林文学研究会(LCB)联合主办的 中德作家论坛 开幕。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中德作家论坛。当日,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一场欢迎晚宴。论坛主办方显然花了心思,中方邀请了莫言、贾平凹、劳马、刘震云、阎连科、李洱、苏童、毕飞宇 他们的画像放在会堂的左侧,莫言一走出来,会场响起了掌声。面对隆重的歌舞表演、被媒体重重包围的红毯,中国作家处之淡然,德语作家们却惊慌失措。莫言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话筒塞到克莱谢尔面前,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我是作家,不是明星。在德国我们从不这样,这太可怕了。 克莱谢尔事后对南方周末说。开幕那天,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站上讲台,向大家许诺:这将是场 互相凝视、互相发现 的交流。但不久,德国作家舍尔克 法塔就失望地发现,他根本没机会与莫言 凝视 两天的论坛,莫言只出席了两次:一个早晨和一个晚上。 莫言就像个神一样。 法塔对南方周末感慨, 见到他我才知道,想跟他说句话,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论坛后有一天参观游玩时间,法塔决定在长城上找机会和莫言好好谈谈 就像论坛手册上写的那样: 在大自然中自由漫谈 。但他随即又一次失望:只有两位女作家一起去了 大自然 方方和金仁顺。中国人也不满意,他们盼望的德国文坛众 神 并没有出现。 君特 格拉斯85岁了,他飞不动了。马丁 瓦尔泽本来要来的,可惜生病了。赫塔 穆勒讨厌社交,她不喜欢这种场合 LCB主席雅内茨基摊摊手,向南方周末解释。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克莱谢尔、法塔,以及前来参加论坛的另外八位德语作家 尽管在欧洲,他们都是得过德国国家图书奖、毕希纳奖、柏林文学奖等奖项的 熟面孔 。即便是中国作家们,对他们也知之甚少。论坛上,有人问张悦然最喜欢哪位德语作家,张悦然欣然答道: 写《香水》的。 十位德语作家相当震惊。《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作者帕特里克 聚斯金德,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位1980年代后期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学创作者,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这只是第一步。中德作家论坛才刚刚开始,以后会好的。 法塔对南方周末说, 至少见到他们的面孔了。我想要和我的中国同行谈话、不停地谈话。我很好奇,作为一个中国作家,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他居然问一个外国人,这是不是真的一定程度上,决定哪些当代德语作家有机会在中国成为 熟面孔 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卡夫卡小说全集》主编韩瑞祥。他的另一个身份是LCB的 选本评审 。每年,LCB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会联合翻译出版两本当代德国小说,韩瑞祥负责选本,并与两家机构共同决定选择哪两本。如果中方出资,一本三百多页的长篇小说翻译费大概是两万元。如果是德方出资,可到三万至四万元。低廉的稿费决定了翻译团队规模很小。全中国专业翻译德国文学(非德语文学)的只有大约十几人。人力不足,导致了每年能够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德国文学屈指可数。韩瑞祥选本,标准有四条:一、作品在德国引起普遍关注并获得有影响的文学奖项。二、作品代表当今德国文学创作的新发展趋势。三、该小说题材有可能被中国读者喜欢。四、他本人的文学趣味。整个2012年,韩瑞祥都在翻译克莱谢尔2008年完成的小说《上海,远在何方》 中国题材,又得了约塞夫 布赖特巴赫奖等众多文学奖,是个理想的选本。二战期间,犹太人在欧洲无处藏身,能让他们安全的地方是当时不需要任何签证的国际港口,上海是其中之一。1980年,克莱谢尔跟随一个德国作家团来到上海,遇到了一个讲德语的犹太老太太。 二战 开始,老太太一家带着十个帝国马克流亡到上海,一住就是四十多年。虽然生活贫寒,但至少他们不会被 种族灭绝 。克莱谢尔并不是犹太人,但犹太移民的故事激发了她的兴趣。和大部分德国作家一样,克莱谢尔是个学者型的作家。她拥有科隆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从上海回去后,克莱谢尔开始做犹太人流亡上海的相关历史研究,此后30年,走遍了全世界的主要档案馆,搜集了当年流亡到上海的1.8万名流亡犹太人的历史资料。 战后的德国人都挺自私的,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悲惨经历与遭受的损失。 克莱谢尔对南方周末说, 经过大量的调研,我发现有很多被淡忘了的战争受害者。我开始对那些从没发过声的人感兴趣。 上海犹太人,就是 没发过声 的一群人。小说的扉页上,克莱谢尔引用了一段流亡者的话: 我们不敢讲述我们是怎样在上海幸免于难的。其他人遭遇了那么多更大的不幸,却没有幸存下来。 在上海各个大学与图书馆搜集文献的时候,懂德语的中国人开始跟她小声说起 文化大革命 、上山下乡。她记得中国曾在1960年代初遭遇过巨大的饥荒,但当她1980年坐在上海的餐桌前,人们总是问她: 还要添饭吗? 三十年间,克莱谢尔来过中国五次。在她眼里,中国的变化一次比一次 令人震惊 。在北京798,她听着餐厅里的音乐,观察身边的年轻人:他们的神情和穿着,他们如何点饮料如何聊天 他们和柏林、纽约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差别。某种程度上,她感到担忧。 我和一个中国男孩子聊天时,他谈到他的祖父在1957年因为*治原因被捕入狱了。 克莱谢尔告诉南方周末, 他居然问我 一个外国人,这是不是真的?当年真的会发生这样的事吗? 克莱谢尔停顿了很久,然后对那个年轻人说: 是的,据我所知,这很有可能是真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国作家来华参加论坛不解中国居然有作协eqnwzf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