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培育多种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焦点新闻-中国养殖
颍上县是“全国粮食百强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县”。近年,该县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从本县的实际出发,初步培育出多种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并把推广这些模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取得了可喜成果。
种植、养殖、加工、发展沼气相结合模式
他们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发展沼气事业相互结合起来,使其互相衔接,实现资源互补和循环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即用种植业生产的主产品及产生的副产品糠皮、谷壳、秧蔓、秸秆发展养殖业。
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结合。即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品进行深加工,使农产品资源在多重利用中产生更多的新产品,实现升值。
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与发展农村沼气事业相结合。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制沼气的原料。
如江店孜镇蒋郢村依托当地丰富的豌豆、蚕豆资源,大力发展豆制品加工业,全村加工业个体户达236家,每年需用原料9200多吨,加工的淀粉、粉皮远销苏、浙、沪等地,人均增收400元。他们把粉渣、粉浆作为养猪、养牛的饲料,全村年生猪存栏1.2万头,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利润400多万元。用猪粪、牛粪制沼气,目前全村已建沼气池300多口。广大沼气户用沼气烧饭、照明,户均年节约燃料费和电费500多元;用沼渣、沼液种粮、种菜,既解决了化学残留,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05年全村粮食总产达200多万公斤。因发展沼气,全村共节约生产生活投入50多万元。
农产品深加工模式
他们把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农业资源再利用的重要途径。全县的优质稻米、小麦、红芋深加工已成规模,特别是在西部红芋主产区,已形成“三粉加工—粉渣喂猪—猪粪还田或制沼气”的循环农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他们把农作物秸秆也作为一种农产品,在抓好主导产品加工的同时,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颍上县每年农作物秸秆总量约40万吨,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他们开辟了4条途径:
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制干技术。把玉米秸、红芋秧、花生秧等转化为畜禽饲料,发展畜牧业;然后再过腹还田。
推广草编技术。*坝、八里河等乡镇把稻草编织成草袋、草帘,每亩稻草可增收400多元。使废弃物变成资源,实现再次增值。
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把麦秸、稻草、玉米芯、棉籽壳等制成食用菌的培养基,培植食用菌;再把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
把秸秆作为造纸和建材原料。
立体种养模式
立体种养可以通过田间种植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及对时间、空间的合理配置,提高对土、水、光、热、空气的利用率,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多重利用。颍上县的立体种、养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田地立体种植模式。主要是小麦与西瓜与棉花间作套种;西瓜与棉花与花生间作套种;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大棚辣椒或茄子、西红柿与扁豆、花生间作套种等模式。2006年,全县立体种植与间作套种面积达42万亩。
林地(果园)立体种、养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林地或果园的时空资源,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主要包括林地(或果园)套种、林下养鸡两种类型。与林果套种的农作物主要有油菜、蚕豆、马铃薯、*花菜、瓜类、花生、牧草等耐阴性作物。全县林果下套种面积有5万亩。2003年林下养鸡达45万只。
水田(塘)立体种、养模式。主要有稻田养鱼、养蟹,藕塘养鱼,鱼塘分层立体养殖,鱼和鸭、鹅共养等形式。2003年全县稻田养鱼、养蟹2.9万亩,藕塘养鱼1万亩,鱼塘分层立体养殖2.8万亩,鱼和鸭、鹅共养0.5万亩。以上种养形式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多重利用、循环利用,均取得较好效益。
生物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模式
淮河退建后,退建堤内原已垦殖的20多万亩沿淮滩地,由于水位涨落不定,重新变成宜蝗区,农作物常受蝗虫的侵害。于是他们就在退建堤内种植蝗虫忌食的阔叶农作物,如大豆、棉花、红芋等,并铲除蝗虫喜食的禾本科杂草,切断蝗虫滋生繁衍的生态链,达到防治蝗虫的目的。
同时在退建堤外,成规模放养鸡、鹅、鸭和牛、羊等家禽家畜,以进行生物治蝗。上述办法既达到了生物防控蝗害的目的,又使堤内外几十万亩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出大量的农产品和畜禽产品。
经营生态环境模式
颍上县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资本,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修复、保护、优化和利用,变较差的甚至恶劣的生态环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努力经营好生态环境,以体现农业的生态、景观和社会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在这方面培育了3个重要典型:
谢桥镇的小张庄。过去,小张庄的农田多是贫瘠的薄地,易涝、易旱,不长庄稼,生态环境很差。当地人民群众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全球五百佳”的获得者张家顺的带领下,经过多年战天斗地、改造经营,现在变成了五谷丰登、绿树成阴、鸟语花香的园林式新农村,变成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全球五百佳”。
八里河风景区。过去那里原是沿河低洼地、荒凉的湖区,是生态环境恶劣的不毛之地。经过当地人民群众的开发建设,现在成了淮北平原上的著名风景区,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旅游者,仅门票收入就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汤店镇生态园区。原来那里是6.8平方公里的煤矿塌陷区和废弃村宅,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现在变成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十分优美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
上述3个典型都是经营生态环境的成功范例。通过经营生态环境,使多种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循环利用,不断升值,既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具生态、景观、社会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