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年2月27日)
1.舆论引导“时度效”
时,就是要把握好时机、节奏;
度,就是把握好力度、分寸;
效,就是要注重效果、实效。
2.审“时”度“势”——政务舆情回应新需求
政务舆情回应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关键环节,回应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部门甚至全局的工作和形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该要求与“时、度、效”当中的“时”这一原则密切契合,其中体现着“首因效应”“黄金4小时”等的舆论传播规律。
如何把握好时机、节奏?
第一,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舆情、搜集相关信息、研判舆情、发现敏感问题。
第二,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发布新闻事件及其处置的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第三,把握持续发布、连续发布、动态发布的原则。
3.舆情工作中“时”的落地
从“黄金24小时”到“黄金4小时”再到“黄金1小时”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新兴媒体崛起,渗透并深刻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于是,有舆论研究机构提出“黄金4小时”概念,指的是新闻发布的及时性,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政府要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
然而,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如果4小时后再回应和发声,就明显晚了,有时甚至已经不可收拾。如何把“发现舆情-研判舆情-报批决策-权威回应”的速度控制在1小时之内,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成为新课题。本质上,无论是24小时、4小时还是1小时,都不是机械地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必须怎么样,而是要求尽可能快速、主动地发声,强调的是信息发布的及时性,破解危机事件的时间压力。
抓住政务舆情回应的关键时间点
每个阶段都有第一时间。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必须结合事件处置的各个节点进行动态发布,及时通过媒体向公众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处置步骤。初期要正面发声。在突发事件初期,要把握时机,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从传播时效来说,传统媒体不如网络媒体、新媒体快捷,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自媒体虽能够“即时通”,但其公信力不及传统媒体,因此,主流媒体可先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及时满足公众需求。中期要打通“孤岛”。在突发事件中期,详细介绍具体措施以及事件进展。政府表态并非笼统地包揽责任,而要针对具体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达政府意志,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职责,引导媒体理性看待和分析突发事件,从而形成有利于应急处置的社会舆论。后期要放大正义。在突发事件后期,舆情回应要利用媒体放大正面声音,减少负面影响,推动突发事件善后处置。
黄金时间黄金用。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与其它类型发布的区别在于发布启动上的被动性,是政府面对需要应急处置的事务和对象向公众公开处置过程和结果。只有用好“黄金时间”才能争取事件处置和舆情引导的双赢。知情权决定参与权。突发事件要快报事实真相,慎报原因分析。进入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舆情引导变得更具复杂性和多变性。当涉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发生时,舆论引导要及时稳妥披露信息,满足公众的基本知情权,避免产生次生舆论灾害。透明度决定公信度。突发事件发生后,舆情回应要主动设置议题,适时开展网上讨论,在推进政府决策、保证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要以群众需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