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东老师与同行交流绘画学校供图
今年9月26日,全国工匠日,杭州市发布第四届“杭州工匠”名单,杭州第七中学美术教师吴江东榜上有名。
53岁的吴江东,已有35年教龄,在杭七中任教20多年,所教的学生有多名考进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院等全国九大美院。他是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有30余幅作品参加国家及省市级美术展览,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成员。
被评为“杭州工匠”,吴江东老师直说“意外”,自己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把一件事坚持得比较久。
立志要做一名专职美术教师
国庆前,快报记者在杭七中校园见到吴老师。穿着灰衬衫的他快步如风,吴老师的日程排得很满,第二天又要赶往金华,作为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每学期他都要去几趟,给学员们讲课。
吴江东是永康人,年出生。他和美术的缘分,从年考入金华师范学校开启。但对美的感悟,从时间的河流穿梭回去,却停在小学的一块黑板上。
“那天我们刚进校,语文老师随手拿起一块擦桌子的湿抹布,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大字:欢迎新同学。字体潇洒,至今还印在我脑海里。”吴江东说,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也很大。初中文化的父亲,写的一手好字,每到年关,左邻右舍就会拿着红纸请父亲写对联,一写就是几十年。
吴江东到了金华,上完一节美术课就被迷住了,之后,素描、水彩、国画……不同美术门类,不断刷新他的认知。美术启蒙老师方明、毕业于浙江美院(现在的中国美院)油画系的凌宇冰老师,对他特别关照,有机会就带在身边,给他带来各种新体验。
有年春节,学校新到一批石膏像,凌老师带他去拆箱。“学校之前都是画陶罐,只在课本上看过石膏像。打开包装,第一眼见到石膏像实物,内心被震撼了,那么洁白,那么优美。现在看到我的学生画石膏像,就会想到那一幕。”他当即和父亲写信:“这个春节不回家了,我要留在学校里画画。”毕业前夕,他联合四位同学办了场画展,这是学校第一次为学生办画展。
对画痴迷,对美术热爱,吴江东立志要做一名专职美术教师。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浙西常山一所学校工作,教过语文和数学,两年后争取到机会,成为一名初中专职美术教师,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带的第一届学生,有人考进浙江省艺校,走上美术专业道路。
常山地方不大,但美术创作氛围浓厚,后来调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的傅永达先生当时是县文化馆馆长。傅永达先生是位版画家,在他的引领下,常山有一群版画创作骨干,很快,吴江东就融入其中。
“有一次,到杭州葛岭傅老师家里请他看稿,由于手边没有合适的木板,傅老师随手拿着木刻刀在门框上刻了几刀,为我演示三棱刀的特殊用法,好好的门框上留下了几条刀痕。这几条刀痕,深深留在我心里,让我对老师这个称谓有了全新的理解。”
之后,吴江东对画画更加痴迷,上课之余,时常扛着画架外出写生。有一年省里有个版画创作任务,为集中精力,他在宿舍门上贴了张告示:创作期间,请勿打扰,硬是把自己与外界隔绝了半个多月。“回过头想想,现在我对学校美术教师团队的创作要求,可能源于这段经历。”
第一届学生30人有8人考进中国美院
美术的路,吴江东走得越来越宽,24岁时成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接触的东西越多,越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每次作品参展,去一次杭州,眼界就被打开一次。”吴江东说。
年,在常山工作11年的吴江东,调入杭州第七中学,像一株青木,终于站在了茂林里。当时,杭七中正在进行一场办学创新。年,学校开出一个美术特色班,通过动员从文化班分流了35名同学学习美术。吴江东到学校应聘试教时,这批孩子正在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除了七中,杭州也有别的学校开出美术特色班。几所学校的改革,造成了集群效应。那几年,学美术成为杭城家长热议的话题,也成为一些家庭教育规划中的新选择。
年9月,吴老师开始自己带班。从那时起,一直在教学一线,从未缺席过,“东东老师”也被叫了20多年。
他在杭七中带的第一届学生共30人,8人考上中国美院。那年,中国美院在全国总共只招多名学生,高复生居多,应届生少之又少。
吴老师的学生俞佳迪等人,后考入中国美院,现在俞佳迪已成为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俞佳迪在美院任教多年,这些年带过10多位“同门师弟、师妹”,都是吴江东送进来的。
回忆起在七中的课堂,俞佳迪说:“中学美术教师分两种,一种是以点评启发学生,另一种是以示范启发学生,并在示范中迅速找到画面问题,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精准的判断力。吴老师就是第二种。有时你觉得已经‘沦陷’的画面,吴老师两三笔就能改好、救活,他以示范教授你方法,授之以渔。”
“在方法论方面,吴老师非常专业,更厉害的是,他告诉我们,学美术,并不只是块大学敲门砖,而是一门可以为它投入的终身事业。他让我明白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慢体验比快接受更重要
杭七中美术班创办27年,累计为中国美院输送了多人,还为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院、四川美院等知名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今年,杭七中解放路校区重新招生,招收8个美术班人,加上转塘校区,学校共招收16个美术班人。从最初的一个班,到目前的16个美术班,杭七中美术班早已是浙江省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的品牌。和七中共同成长,吴江东倍感自豪。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执着于传授考生应试技巧的现象,吴江东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艺术教育,不能这么急功近利,但机构迅速提分的承诺,确实也让很多家长心动。”他的语气有些凝重。如何让艺术教育不走形,这是他近些年考虑得最多的。
“我给我们团队提出十八字要求:自观看、慢体验、真尝试、点设计、逆思维和正评价,核心是慢体验,慢体验比快接受更重要,一定要坚守艺术教学基本规律,越是压力如山,越要慢。”
他在校园里建起名家作品收藏室,征集了多件名家作品,其中包括张怀江等的版画、吴山明等的国画、白仁海等的油画。还请来书法名家现场书写。
“搞很多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因为你不知道哪个学生在哪个场合看到某件作品受得启发,产生灵感,有了方向。”吴江东眼里闪着光。
既做教育家又做艺术家
学校扩大招生,老师也不断增加。从最初的3名美术教师,到现在的45名,预计还将达到60多名。
美术老师孔祥卫已和吴江东共事18年,他说教学、管理,包括新教师培训,吴老师每一项都亲力亲为。去年带了一届高三结束,今年继续带高三,强度之大,让人佩服。
“他在淳安还有个乡村名师工作室,每个月要去三天,给老师们上课,带大家写生。”孔祥卫有时会想,吴江东的时间都是从哪里来的?
吴江东的办公桌后或许是答案。这个不算宽敞的空间里,被他规整出一块书桌,铺上毡子,用来写字和作画。
“有时晚自修结束回家画画,一画就是凌晨,因为快乐而投入,好像感觉不到累。”吴江东笑说,他的代表作《今冬明春》就是熬了几个月的夜完成的。
“既做教育家又做艺术家,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这既是个人的追求目标,也是团队美术老师的前行方向。”吴老师说。
(原标题《东东老师是“工匠”》。编辑林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