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检测结果公布
11月5日-11月11日,我市冷冻冷藏食品存贮加工经营场所新冠病*常态化监测显示,此次采集样品共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此次共监测单位13家,其中邮*公司2家。采集样品共份,其中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咽拭子和肛拭子样品共48份,邮*从业人员咽拭子样品4份;海鲜水产品、肉类以及蔬菜水果共份(其中进口食品55份);食品相关经营场所环境样本共份,邮*公司包裹仓环境样本共19份。
吴尊友: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
冷链进口产品或为我国
疫情源头
今年6月以来已有至少10余省份在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阳性冷链环节为何成为新冠病*的“潜伏地”?
我们应吸取哪些防控经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这样说
记者:11月8日,天津通报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例,系某冷冻公司装卸工人,此前各地也多次在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阳性。冷链环节为何一再成为新冠病*的“潜伏地”?
吴尊友: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病*在低温环境比如摄氏零下十几度下,并不会被冻死。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存活的时间越长。如果把病*放到摄氏零下度的环境,比如液氮里,则可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就为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
冷链的温度不同,病*存活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在摄氏零下20度的环境中,病*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也可存活好几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发地区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装,经过冷链运输,则可把病*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引爆新的新冠疫情。
记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冷链环节如何一步步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哪些发现对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
吴尊友:冷链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首先是北京新发地疫情。通过分析新发地新冠疫情发现,病例主要集中在水产品经营区域,而且这一区域环境受到新冠病*污染最严重。这些发现提示,北京新发地疫情可能与海产品有关。同时也发现,在活鱼等常温水产品区域,疫情并不严重。
再回顾年初武汉早期疫情,在华南海鲜市场,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冻海产品区域。这些线索都指向冷链运输进口的海产品,可能就是疫情源头。顺着这条线追查,果真发现了多个国家输入的海产品受到新冠病*污染。
随后,全国多个城市海关对进口冷冻海产品或肉食品检测,发现新冠病*核酸检测呈阳性。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冻的海产品或肉食品,可能把疫情国家的病*传入我国。这些发现,使得海关等部门加强进口检测,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和卫生部门也都对当地冷链食品加强了监管。
记者:此前,北京、大连、青岛疫情发源均与冷链环节相关。几次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有何特点?我们从中吸取了哪些有益的防控经验?
吴尊友:北京新发地疫情,使我们首次对冷链运输的冷冻产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