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随着49名新冠肺炎病人出舱,武昌方舱正式休舱。至此,托起武汉生命之舟的14医院全部休舱。
医院的一名医生,同时他医院医疗队领队。2月5日深夜11点,昌金星成为武汉市第一批进入方舱的医生,这35天,他见证了从开舱到休舱的全过程。3月9日,医院的最后一天,现代快报记者在深夜采访了他。
以下是昌金星的自述。
1
3月9日晚上11点,武昌方舱的最后一夜,舱内病人已经不多了,我负责的c病区,只有24位病人,整个方舱共有49名病人,他们是武汉方舱最后的患者,医院最后的医生,3月10日我们一起出舱,医院的历史就告一段落了。
最后一岗,医院医生搭班,进舱后突然感觉空荡荡的,但并不觉得冷清,剩下病人中多位都是住了整整35天,和我们一样久,已经彼此熟悉。
最后一次查房时,病人都来拉着我们的手,一直在说感谢的话,说我们给了他们重生。听了这些话,我们心里也很温暖,作为一名医生来说,我职业生涯中任何时刻的医患关系,都没有这一刻融洽。
病人拉着我们不停地合影,大家都想把这个瞬间留下来。尽管是休舱,但是方舱再开的可能性不大,这里终会回归到体育馆原貌,35天留下的这些印记最终都要销毁、搬运走,都想留下这最后的纪念,以后也会是一辈子的回忆。
这几天,武汉各医院都陆续休舱,我们也一直期待休舱。医院副院长医院的领导,他说无论什么时候休舱,我们都要把医生的本职工作做好,治病救人,站好最后一班岗。
当然了,提前休舱,大家都有小小兴奋一下。但休舱,并不意味着疫情胜利了,只能说是阶段性胜利,离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医院的战友,医院的医生,医院转走的重症病人,他们还在继续抗战,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2
在我2月5号进方舱之前,方舱只是个概念,谁也不知道方舱是什么样的,但是在舱内经历了35天,整个武汉的疫情形势就和方舱一样,都在慢慢地变化。
现在回头看,方舱的决断无疑是正确的,医院的压力,让一些轻症的感染病人不在大街上跑,切断了传染源,遏制了病*扩散,可以说关键时刻稳定了民心。
病友群一位病友说,他2月初进方舱前,去医院查一次核酸,仅排队就要排7个小时;出方舱后,隔离了14天回到家,医院做核酸检测,只花了30分钟就做完了,6个小时后拿到了检测结果。
但取得目前这个局面是不容易的。
2月3日深夜,提出了建医院;2月4号,医院定了第一批5至6名医生;2月5号早上7:00,我接到电话,领导让我担任领队,率领一支25人的医生进驻武昌方舱,当天就开始学习院感防控知识,下午1:00来到武昌方舱看现场,晚上7:00开始做收病前准备,11:00正式开始收病人。
一切来得太突然,医院对于我们而言一切都是未知的,惧怕、紧张,是我们队员的真实心态,我是90后,队里最大年龄是76年,最小年龄是94年,新老队员混杂在一起,临时组建队伍,大家当时都很茫然。
头三天最难熬,从医院领导到我们每一名一线医生,都不能睡觉,有情况要随时进舱。2月5日11点进舱,三个小时突然涌进来个感染病人,我从没有见过这种场面。
大家不眠不休,都在想怎么把这个地方做得更完善,怎么给病人治疗,怎么检查,怎么去评估入院标准、出院标准,没有经验可循,我们都是在摸索。
但2月6日、7日社会质疑声特别多,说这是集中营,病人刚来,也很恐慌。我们舱内当时有个病人,情绪上来了,在里面砸桌子、摔椅子,我对他印象很深,社区把他送到方舱后,他很惶恐。
幸运的是,3月9日他出院了,在他住进方舱的三十多天里,他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开始不信任、生气、愤怒,到后来心态平和、信任医生、重拾希望。出院时,同事送他,他在群里给大家发了长长的感谢信,还专门给我打了